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重症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重症肝炎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给药,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给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针刺伤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针刺伤发生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针刺伤发生率,在抢救治疗中的优势突出,置管并发症少,为重症肝炎患者静脉输液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重症型病毒肝炎简称重症肝炎[1],是一种特殊危重类型疾病,具有病情危急、病死率高、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等特点[2],患者需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而传统静脉输液技术弊端已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导管材料类型、导管固定设施更新[3],及护理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规范化培训,使新技术、新设备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11年引进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应用于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重症肝炎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和观察组(95例)。对照组男46例,女39例;平均年龄49.1岁;并发肝性脑病35例,消化道出血2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1例。观察组男51例,女44例;平均年龄48.5岁;并发肝性脑病39例,消化道出血3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重症肝炎诊断标准[4],既往有肝病病史,且疾病进展并加重,表现为一系列肝脏衰竭证候群,如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与精神症状、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正常值10倍。
排除标准:既往无肝炎病史,不符合重型肝炎诊断标准者予以排除。
方法:⑴对照组采用普通留置针周围静脉给药,给予常规护理,按照周围静脉普通留置针护理操作要求,选取适合周围静脉,给予穿刺,透明敷贴固定,输液完毕后给予肝素溶液封针。⑵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给予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导管维护。(1)置管前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优缺点、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治疗费用等情况,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尽量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2)置管中护理: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90°,头偏向对侧,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皮肤,穿刺首选血管为贵要静脉,其次为正中静脉或头静脉。于置管手臂下铺隔湿巾后,严格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采用75%酒精顺时针和逆时针双向消毒穿刺部位,再用0.2%碘伏消毒,范围>10 cm,打开PICC专用穿刺包、导管包,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无粉手套,铺无菌治疗巾及孔巾,打开导管,检查、预冲、湿润导管及连接器、接头,扎止血带,以15°~45°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1~2 mm,确保穿刺外套也进入血管,轻压穿刺针尖上方止血,撤针芯,送导管,当导管送至15~20 cm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继续插入导管至预估深度。缓慢撤去支撑导丝,安装减压套筒及连接器,将机翼状卡子卡在距PICC穿刺点1 cm处,小纱布放于穿刺处,用贴膜及胶布固定导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嘱患者24~48 h内抬高肢体,勿使穿刺侧手臂用力。(3)置管后护理:建立PICC穿刺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PICC导管穿刺部位、穿刺情况、导管型号、批号、内置与外置导管长度、敷料固定情况、X线检查结果、患者姓名、臂围及置管日期,便于后期随访。置管术后24 h换药1次,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以后每周更换1次,局部渗血、潮湿时及时更换,更换透明敷贴时动作轻柔,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避免将导管带出,并注意观察导管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并记录。每次输液结束后用20 m 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正压封管。输液接头严格消毒,并每周更换1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4)并发症护理:a.穿刺部位出血:重症肝炎患者多合并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减少,凝血酶原活动度低,容易发生出血,置管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仍有出血者,给予肾上腺素或凝血酶湿棉球按压5~10 min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b.导管堵塞:凝血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采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后给予肝素稀释液(浓度为10 U/m L)10 m L正压封管。c.静脉炎:可采用50%硫酸镁持续湿敷或使用地塞米松2 mg+庆大霉素8万U湿敷,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活动。d.穿刺点渗液:重症肝炎患者后期全身水肿明显,穿刺点有时会出现渗液,可给予无菌干棉球压迫穿刺点后,透明敷贴覆盖,湿透后及时更换,并加强穿刺点消毒,防止局部感染发生。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针刺伤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护理部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通过患者对责任护士是否满意、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等10项内容进行填写,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针刺伤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共发生针刺伤4例(4.7%),其中头皮针2例,静脉留置针针芯2例。观察组无针刺伤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过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成功率高[5],并发症少,避免了护士反复寻找血管穿刺,耗费大量时间,既减轻患者痛苦,又降低护理工作量[6],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接触,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真正将时间归还给患者,患者满意度高。
表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表2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n)
表3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感染科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PICC管端连接正压接头,而不是传统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穿刺易被长针芯误伤,从而有效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机会,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及紧张情绪,以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中。
PICC置管在抢救中具有明显优势,开通静脉通道是抢救的首要条件。对于肝性脑病及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要求必须在30 min内快速滴入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20%甘露醇为高渗性液体,对患者血管刺激性强,而PICC置管既减轻患者痛苦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外周循环血量不足,血管收缩,导致外周静脉穿刺不易成功,尤其在紧急情况下,在抢救患者时,很容易发生穿刺误伤等,且重症肝炎患者在后期全身水肿明显,周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低,耽误救治时机,同时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生理负担,降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而PICC置管提供了有效的静脉通道,从而减少因外周静脉穿刺不成功导致抢救用药延误,为抢救赢得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普通静脉留置针需反复多次穿刺,既增加患者痛苦,且实用性低,容易发生局部渗血、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而PICC置管经过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导管维护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是,PICC置管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据文献研究显示[7],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为2%~4%,分析原因可能是操作及维护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者自身抵抗力低,遵医行为差,表现为出院后抱侥幸心理未按时来院维护,敷贴松动及脱落后未及时正确处理[8]。所以对置管操作及维护的护士要给予培训考核,规范穿刺及维护流程,严格无菌操作。对带管出院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依从性进一步加强,出院后做好随访工作,随时联系,指导患者行为。建立维护记录及随访卡,要求患者每周到院维护1次。给予上述处理后,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明显减少,尤其是穿刺点感染患者。
综上所述,PICC置管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有效的静脉通道,是重症肝炎患者长期治疗的最佳选择,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及救治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在临床上应用优势显著,尤其是在感染科的应用,能在有效提高重症肝炎患者救治率的同时,保护医护人员,使医患满意度得到较大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建伟,杨积明.鲜生地黄汁配合中西医综合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1,42(10)611-612.
[2]彭文伟病毒性肝炎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9:301.
[4]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0,1(1):47-55.
[5]陈岱佳,谢德荣,李志花等PICC防治化学治疗所致静脉炎的初步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2):179-180.
[6]陈颖君,邓小岚,陶立芳,等.增强型透明贴防治PICC置管术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5, 19(9B):1850-1852.
[7]付春英,于莹,赵淑燕,等.PICC置管临床应用和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6, 12(7):606-608.
[8]胡君娥,万丽,陈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3(22):554-555.
文章来源:曹霞.PICC置管在重症肝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0):122-124.
分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医院可能面临人力资源应急组织体系不健全、人员调整配置方案不完善和日常管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完善人员应急调配预案和加强人员日常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旨在总结综合性公立医院在疫情期间人力资源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人员调配和日常管控经验,为其他医院应对疫情发生提供参考。
2022-05-28目的:观察蒲黄消瘿贴对桥本甲状腺炎(HT)甲状腺肿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对甲状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110例,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组,治疗组予蒲黄消瘿贴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贴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并比较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甲状腺大小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缩小有效率78.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未见明显下降(P>0.05),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缩小有效率23.6%。两组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减小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蒲黄消瘿贴能够改善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甲状腺肿,抑制甲状腺纤维化,改善预后。
2022-07-08目的 探究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以便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这个时间段中,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干预;同期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和对照组(11例,占22.00%)相比,观察组(3例,占6.00%)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整体水平明显更低(P <0.05)。(2)护理前,两组研究对象的负面心理(焦虑和抑郁心理)、睡眠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负面心理、睡眠质量均有明显的恢复,但观察组的恢复质量更为显著(P <0.05)。(3)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命尊严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表现(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命尊严量表评分均有明显的提升,但观察组的生命尊严更好(P <0.05)。(4)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显著性表现(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的提升,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更好(P <0.05)。(5)观察组(48例,占96.00%)相比对照组(39例,占78.0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成果(P <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给予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率,对护患关系进行显著改善,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情况,取得患者家属与患者的积极配合,促使患者尽早康复,预后效果较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2022-04-16目的 探讨一体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生活质量、心理状况、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诊治的84例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1∶1比例分组,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坚持正确服药(9.15±0.26)分、规范饮食(9.23±0.59)分、戒烟限酒(9.80±0.12)分、合理运动(9.31±0.66)分的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66±0.63)分、(5.47±0.25)分、(5.82±0.37)分、(6.61±0.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94.12±2.69)分高于对照组(83.13±3.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理痛苦DMSM评分(3.43±0.12)分低于对照组(5.36±0.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61%高于对照组83.33%(P <0.05)。结论 给予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一体化护理,可强化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022-04-18目的探讨体感互动游戏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关于体感互动游戏对老年痴呆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对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62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体感互动游戏组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上优于对照组[MD=2.61,95%CI(1.14,4.09),P<0.01]。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抑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体感互动游戏能提升老年痴呆患者认知能力,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抑郁等方面的干预效果还需开展更多研究。
2022-04-07黄柏作为临床常用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效。黄柏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降糖、保护神经、止泻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目前关于黄柏的药效成分研究整体相对薄弱,对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不深入。今后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物学等多方面去研究黄柏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保证黄柏合理规范地应用于临床奠定科学实验基础。
2022-04-06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降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兴市和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120例呼吸道疾病非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将其纳入哮喘组与非哮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单因素分析,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中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显著高于非哮喘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低于非哮喘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76、1.914、1.718、11.393、3.245,均P<0.05);哮喘组患者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恐怖、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敌对、精神病性、偏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支气管哮喘发作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严重影响,因此,临床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支气管哮喘发生,且在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时需重点加强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的护理措施。
2022-05-06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多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和最终结局。IPF的特征性的病理改变类型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蜂窝样、网格状间质性纤维化样改变。IPF的本质是一类进行性加重、肺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可逆性损坏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IPF多好发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极为隐匿,病情一般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逐渐下降,最终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IPF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IPF的治疗手段非常局限且疗效欠佳,预后较差。IPF已然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综述文献发现,近些年来,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来治疗IPF,中医和西医对IPF的治疗研究均有了新进展,增加了治疗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西医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纤维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吸氧和佩戴呼吸机、肺移植)。中医药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单味中药(黄芪、丹参、大黄)、中药复合方剂(益肺散结方、芪术肺纤汤、升陷汤、补阳还五汤、补肾通络方、麦门冬汤)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艾灸、拔罐、预防治疗、改善周围环境、肺功能训练、心理调节、食疗)。
2022-03-08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15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骨折手术患者,采用电脑盲选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75)与试验组(快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n=75)。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的心理状态、炎性因子以及应激反应。结果 在骨折愈合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上,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HAM评分、HAMD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上,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用于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显著,对于骨折愈合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2022-04-16为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措施现况,为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寻找新的突破点,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中小学新冠肺炎防控监进行拉网式检查。在制度建设方面,超过97%的学校建立领导责任制、成立疫情防控专门工作机构、具备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有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等;77.85%的学校有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在制度落实情况方面,超过97%的学校购置有防疫防护必需物资、设置有隔离观察场所、建立师生员工疫情档案、设置师生进校接受体温检测、落实"日报告""零报告"要求、在校师生员工佩戴口罩、设置废弃口罩桶;95.4%的学校饮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81%的学校进行出水嘴每天2次酒精消毒;76.1%的学校的教室前排课桌前沿与黑板距离不小于2.2米。防控效果方面,自2020年春季重庆市中小学复课以来,迄今为止未发生中小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案例。重庆市中小学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面制度建设及落实方面较好,加强饮用水消毒管理、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022-03-11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期刊人气:8977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山西省护理学会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6493
国内刊号:14-1272/R
邮发代号:22-130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