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 分析电圈切除术后慢性宫颈炎患者病理特征,以尽量减少和避免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误诊、漏诊。方法 本文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天津市静海区医院行电圈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慢性宫颈炎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开展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确诊为慢性宫颈炎,包括单纯型宫颈炎患者152例、颗粒型宫颈炎患者88例和乳突型宫颈炎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电圈切除术进行治疗,包括消融术、浅环切术、深环切术和锥切术4种术式,术后将病理样本送检。观察患者治疗有效率、不同术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率以及不同类型宫颈炎病理结果。结果术后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312例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100.00%。消融术组手术时间短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环切术组与深环切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环切术组和深环切术组手术时间短于锥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术组中出血量少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环切术组与深环切术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环切术组和深环切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锥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例患者中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病变率为22.76%。结论 慢性宫颈炎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电圈切除术在慢性宫颈炎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开展深入的病理分析。
关键词: 妇科疾病 慢性宫颈炎 手术治疗 电圈切除术 病理分析33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妇科腹腔镜术后DVT形成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11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DVT分为发生DVT组(26例)和未发生DVT组(18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列线图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BMI、糖尿病史、D-二聚体、手术时间、术中气腹压、合并症、术后卧床天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515,95%CI为1.351~1.858)、术中气腹压(OR=2.335,95%CI为1.754~3.054)、糖尿病史(OR=1.797,95%CI为1.511~2.353)、D-二聚体(OR=2.353,95%CI为1.443~8.375)、手术时间(OR=1.375,95%CI为1.153~1.865)、合并症(OR=1.164,95%CI为1.055~1.358)均是妇科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该模型预测妇科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95%CI为0.780~0.938),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79.00%。结论:年龄、术中气腹压、糖尿病史、D-二聚体、手术时间、合并症均是妇科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能直观、简洁地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术后DVT风险预测。
关键词: 列线图 妇科 影响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腹腔镜23
分析关爱服务在流产女性术后避孕干预的应用效果,为推广关爱服务提供科学依据。选择800例接受人工流产术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计划生育服务,观察组联合流产术后的关爱服务,对比分析两组的应用效果。观察组的再次意外怀孕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前后,观察组的心理评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通过关爱服务对人工流产女性进行术后避孕干预,可降低再次意外怀孕率及重复流产率,帮助女性保持良好心态,及时合理选择避孕方式,提升关爱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 人工流产 关爱服务 干预效果 术后避孕 流产手术1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