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介绍癌症病人预前指示的测评工具、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提升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的对策,旨在提高癌症病人的预前指示水平,为我国开展预前指示提供参考。
预前指示(AD)是指病人在具有自主决策能力时,预先做出自己丧失自主决策能力之后希望接受的治疗或者护理安排,是一种表达病人意愿的文书[1]。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经济状况下,对预前指示进行研究,分析癌症病人对其接受现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有效维护病人尊严并为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2]。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医学和临终关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以及其本身的自主权,同时也促进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预前指示在未来中国医疗环境下越来越重要[3],癌症病人作为预前指示的决策者,在预前指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周雯等[4]对肿瘤病人调查发现,87.5%的病人没听过预前指示,经过解释后55.0%愿意在自己意识清醒时制定预前指示。目前,国外对癌症病人预前指示研究较多,国内近些年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对癌症病人预前指示的测评工具、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提出提升对策,旨在为提高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提供参考。
1、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测评工具
1.1 预前指示态度及终末生命意愿量表[5]
该量表分为预前指示的知晓状况及态度、对生命维持治疗的态度、对诊断告知的态度、对死亡地点的选择意愿和医疗需求意愿4个维度,共19个条目。修订后量表在国内已被用于癌症晚期病人预前指示水平调查[6],具有较好的信度,可作为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的测量工具。
1.2 肿瘤病人病情告知及死亡态度和预前指示意愿调查表
该量表由Borreani等[7]设计的临终意愿量表(EndofLifeCarePreferencesInterview,ELPI)改良而成,病人病情告知情况及死亡态度共包含11个条目;预前指示部分分为病人对生命维持治疗、医疗委托人的选择和肿瘤病人是否愿意制订预前指示3个维度,共10个条目。修订后在国内已被用于肿瘤病人预前指示意愿调查[4],具有较好的信度,可作为肿瘤病人预前指示意愿调查表。
2、癌症病人预前指示认知现状
周雯等[8]采用预先指示态度及终末生命意愿量表对242例病人调查发现,51.65%的病人愿意制订预先指示,刘晓轶等[6]采用预前指示及终末生命意愿量表对268名病人进行调查发现,59.0%的病人愿意做预前指示。而Fried等[9]对调查的美国病人进行预前指示调查,发现有81%的病人愿意做预前指示,可能与美国在1970年就设计应用于保护病人自主权的预前指示,并在1991年美国国会颁布病人自主权(self-determination)法案有关。
3、癌症病人预前指示的影响因素
3.1 文化程度
周雯等[4,10]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病人越容易接受预前指示。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得更多关于预前指示的消息,且可以根据社交宣传媒体软件了解预前指示实时更新的消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病人更容易接受预前指示这种新观念。文化程度越高的病人对预前指示的接受度越高。
3.2 疾病状况和健康水平
研究显示,患病时间、是否有并发症、自觉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有疼痛经历与病人预前指示接受度有关,癌症是一种较日常且容易导致生命受到危险的慢性疾病,病人自觉病情程度越重越会加重病人的心理压力,容易使病人产生负性情绪[11],患病时间较长并且有癌症并发症的病人在治疗时间上会有一个延长,而治疗时间的延长会加剧癌症病人的治疗疼痛,因为癌症治疗会给病人身体带来很大的痛苦,会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12];病人处于一个癌症患病的状态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及工作,并且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13];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一般会伴随着疼痛[14],且疼痛会对病人生存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疼痛不仅会给病人心身带来不适,而且会导致其生活能力与生存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有学者研究表明,有疼痛经历的病人会更容易接受预前指示。患病时间越短,没有癌症并发症,自觉病情程度轻,疼痛经历较少的病人更容易接受预前指示[15]。建议医护人员密切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详细解释病人病情,以免病人自觉病情加重,可以定时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病人心理精神压力,从而提高病人的预前指示水平。
3.3 是否放弃治疗和强调减轻痛苦
放弃治疗主要是指放弃维持生命的治疗方法,对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而言,对症治疗并不能够起到病情好转的作用,仅只是维持病人生存质量的较低状态,此时这些治疗会加大家人的经济和情感方面的压力,放弃一些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家庭的负担。而这些维持生命生存质量较低状态的治疗不仅挽救不了病人的生命,同时也会对病人产生身体上的痛苦[16],同时这些无效的治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17,18]。放弃治疗减轻家庭负担、减轻以维持生命为目的的治疗带来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生存质量,能推动病人预前指示水平的提高。建议医护人员及时有效地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病情,在没有必要进行维持生命的治疗时,对病人提出制订预前指示建议,病人制订预前指示,可减轻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病人治疗带来的痛苦,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3.4 曾被告知治疗相关效果和风险
有研究显示,曾被告知治疗相关效果和风险的病人会更加积极接受预前指示,这个可能与病人在患病过程中经历的健康状况的认识有关[4,19],当病人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较差或者自理能力较差时会更容易接受预前指示[20]。病人曾被告知治疗的相关效果和风险时,病人在心理上会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会更加容易接受预前指示,而当病人身体状况或自理能力较差时,病人会偏向于提前做好更坏的打算,从而也更容易接受预前指示。建议医务人员及时详细准确地与病人沟通病情,告知治疗的相关效果和风险,促进病人对预前指示的接受以及制定。
3.5 曾与他人讨论过临终问题
有研究显示,曾与家属或者医务人员讨论过临终问题的病人会更容易接受预前指示[21],可能是因为愿意公开去讨论临终问题的病人会更在意临终关怀,病人对生死并没有过分的在意与焦虑,会更加注重临终的生存质量,不愿为了生命而降低自己的生存质量,这类病人会更加愿意接受预前指示。建议医务人员可以加强与病人临终问题的沟通,不能因为害怕病人丧失生命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而选择不与病人讨论死亡以及临终治疗的问题,积极有效的临终治疗沟通有利于病人实现自己的临终意愿,推动病人对预前指示水平的提高。
4、提高病人预前指示水平的对策
4.1 研发本土化预前指示水平测评工具
应用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对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进行测评,对提升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缺乏权威的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测评工具,目前已有的问卷侧重点不一样,所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具备可比性。国内外因为文化、制度、医疗体系以及法律方面存在不同,国外的量表仅仅可为国内本土化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测评工具提供参考与借鉴。因此,国内应研制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测评工具,对我国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进行科学的测评,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提供参考。
4.2 提高病人对预前指示的认知能力
国内癌症病人对预前指示的了解不足,主要是对预前指示的认知缺乏[22]。预前指示能使病人拒绝接受没有挽救生命可能性的治疗,同时这也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无用浪费,但由于病人文化水平的不同,对预前指示的认知程度也不太相同。建议社区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诊所对所在区域居民进行预前指示健康教育时,提高居民预前指示的认知水平,让居民对预前指示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病人入院后应该由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预前指示的相关健康宣教,让病人尽早对预前指示有一个全面的认知[23]。可以通过病人对预前指示的认知来促进病人对未来的选择,提前为未来做好准备。
4.3 医务人员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病人与医务人员有效的沟通有利于促进病人预前指示水平的提高。由于病人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病情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判断了解,也不了解自己所接受治疗的效果和风险,可能会由此对疾病产生错误的判断,并且可能会出现拒绝做出医疗治疗决定。所以,建议医务人员在病人入院后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使病人详细了解所患疾病的情况以及所接受治疗的效果和风险,尽量缓解病人对病情的抵触情绪,这会让病人在心理精神方面做好一定的准备。并在临终问题上会有新的准备。因此,医务人员与病人沟通交流能促进病人预前指示水平的提高。
4.4 向病人开展死亡教育
受国内文化习俗的影响,中国人对死亡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对死亡态度的改变是预前指示水平提高的一个前提条件[24]。所以医务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使病人不要存在抵触死亡的想法,在精神上引导病人改变对死亡的看法,在恰当的时间可以与病人沟通终末护理的相关问题。同时医务人员也要帮助病人充分理解预前指示,从而推动预前指示水平的提高。
4.5 医务人员加强对病人的临床疼痛护理
疼痛是癌症病人的一大护理诊断,同时疼痛会对病人造成较为严重的身体压力,从而使病人出现对疾病的抵触情绪。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病人疼痛进行有效的护理,以减轻病人的身体疼痛。在病人身体疼痛减轻的同时病人的预前指示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病人后续的癌症治疗。
4.6 医务人员要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在出现极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放弃对后续生命维持的治疗,并有可能会放大疾病的严重程度,容易出现胡思乱想的情况。因此,医务人员要注意病人心理情况,如若发现病人心理出现问题,要及时疏解病人心结,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正视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不胡思乱想,并鼓励病人积极乐观面对治疗,不要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
5、小结
国内关于病人预前指示的研究较少,且预前指示的观念还没有较大范围的宣传,可能是由于预前指示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念,且国内还没有对预前指示进行立法。提示医务人员需要加强病人预前指示观念的普及,提高病人对预前指示的了解,为预前指示在中国的开展及推广奠定基础。
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有病人文化程度、患病时间、是否有并发症,自觉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有疼痛经历、是否放弃治疗、是否曾被告知治疗的相关效果和风险以及是否与他人讨论过临终问题,应向病人普及预前指示的相关知识、加强病人与医务人员的沟通交流以及对病人开展死亡教育,以提高病人预前指示水平。同时,应研制本土化的测评工具对我国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进行科学测评,以便于提高癌症病人预前指示水平,为预前指示在中国的开展及推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张凤佩.癌症患者对预先指示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3]张蓉蓉,姜叙诚.预设医疗指示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7,32(9):105-109.
[4]周雯,毛靖,闻曲,等.肿瘤患者预前指示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6,31(24):26-30.
[6]刘晓轶,张艳兵.癌症晚期患者及家属对预前指示态度的一致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0,35(4):26-30.
[8]周雯,毛靖,闻曲,等.晚期肿瘤患者及家属对预先指示态度的一致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27-32.
[10]郑连雪.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
[11]孙泽远,代雨岑,方芳,等.生前预嘱和病情告知对癌症患者心理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20,41(13):26-30.
[12]何莉,刘屹,赵小红,等.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与家庭护理人员生存质量相关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9):1224-1227.
[13]姜男,白锦兵,魏思琪,等.癌症患者经济毒性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11):59-62.
[14]娄方丽,田辉.癌症病人疼痛管理态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36):4591-4595.
文章来源:杨炜霞,周静.癌症病人预前指示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2,20(15):2043-2045.
分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医院可能面临人力资源应急组织体系不健全、人员调整配置方案不完善和日常管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完善人员应急调配预案和加强人员日常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旨在总结综合性公立医院在疫情期间人力资源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人员调配和日常管控经验,为其他医院应对疫情发生提供参考。
2022-05-28目的:观察蒲黄消瘿贴对桥本甲状腺炎(HT)甲状腺肿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对甲状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110例,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组,治疗组予蒲黄消瘿贴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贴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并比较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甲状腺大小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缩小有效率78.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未见明显下降(P>0.05),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缩小有效率23.6%。两组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减小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蒲黄消瘿贴能够改善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甲状腺肿,抑制甲状腺纤维化,改善预后。
2022-07-08目的 探究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以便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这个时间段中,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干预;同期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和对照组(11例,占22.00%)相比,观察组(3例,占6.00%)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整体水平明显更低(P <0.05)。(2)护理前,两组研究对象的负面心理(焦虑和抑郁心理)、睡眠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负面心理、睡眠质量均有明显的恢复,但观察组的恢复质量更为显著(P <0.05)。(3)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命尊严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表现(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命尊严量表评分均有明显的提升,但观察组的生命尊严更好(P <0.05)。(4)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显著性表现(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的提升,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更好(P <0.05)。(5)观察组(48例,占96.00%)相比对照组(39例,占78.0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成果(P <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给予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率,对护患关系进行显著改善,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情况,取得患者家属与患者的积极配合,促使患者尽早康复,预后效果较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2022-04-16目的 探讨一体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生活质量、心理状况、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诊治的84例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1∶1比例分组,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坚持正确服药(9.15±0.26)分、规范饮食(9.23±0.59)分、戒烟限酒(9.80±0.12)分、合理运动(9.31±0.66)分的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66±0.63)分、(5.47±0.25)分、(5.82±0.37)分、(6.61±0.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94.12±2.69)分高于对照组(83.13±3.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理痛苦DMSM评分(3.43±0.12)分低于对照组(5.36±0.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61%高于对照组83.33%(P <0.05)。结论 给予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一体化护理,可强化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022-04-18目的探讨体感互动游戏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关于体感互动游戏对老年痴呆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对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62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体感互动游戏组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上优于对照组[MD=2.61,95%CI(1.14,4.09),P<0.01]。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抑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体感互动游戏能提升老年痴呆患者认知能力,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抑郁等方面的干预效果还需开展更多研究。
2022-04-07黄柏作为临床常用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效。黄柏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降糖、保护神经、止泻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目前关于黄柏的药效成分研究整体相对薄弱,对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不深入。今后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物学等多方面去研究黄柏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保证黄柏合理规范地应用于临床奠定科学实验基础。
2022-04-06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降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兴市和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120例呼吸道疾病非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将其纳入哮喘组与非哮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单因素分析,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中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显著高于非哮喘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低于非哮喘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76、1.914、1.718、11.393、3.245,均P<0.05);哮喘组患者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恐怖、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敌对、精神病性、偏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支气管哮喘发作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严重影响,因此,临床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支气管哮喘发生,且在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时需重点加强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的护理措施。
2022-05-06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多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和最终结局。IPF的特征性的病理改变类型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蜂窝样、网格状间质性纤维化样改变。IPF的本质是一类进行性加重、肺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可逆性损坏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IPF多好发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极为隐匿,病情一般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逐渐下降,最终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IPF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IPF的治疗手段非常局限且疗效欠佳,预后较差。IPF已然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综述文献发现,近些年来,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来治疗IPF,中医和西医对IPF的治疗研究均有了新进展,增加了治疗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西医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纤维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吸氧和佩戴呼吸机、肺移植)。中医药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单味中药(黄芪、丹参、大黄)、中药复合方剂(益肺散结方、芪术肺纤汤、升陷汤、补阳还五汤、补肾通络方、麦门冬汤)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艾灸、拔罐、预防治疗、改善周围环境、肺功能训练、心理调节、食疗)。
2022-03-08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15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骨折手术患者,采用电脑盲选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75)与试验组(快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n=75)。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的心理状态、炎性因子以及应激反应。结果 在骨折愈合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上,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HAM评分、HAMD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上,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用于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显著,对于骨折愈合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2022-04-16为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措施现况,为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寻找新的突破点,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中小学新冠肺炎防控监进行拉网式检查。在制度建设方面,超过97%的学校建立领导责任制、成立疫情防控专门工作机构、具备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有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等;77.85%的学校有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在制度落实情况方面,超过97%的学校购置有防疫防护必需物资、设置有隔离观察场所、建立师生员工疫情档案、设置师生进校接受体温检测、落实"日报告""零报告"要求、在校师生员工佩戴口罩、设置废弃口罩桶;95.4%的学校饮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81%的学校进行出水嘴每天2次酒精消毒;76.1%的学校的教室前排课桌前沿与黑板距离不小于2.2米。防控效果方面,自2020年春季重庆市中小学复课以来,迄今为止未发生中小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案例。重庆市中小学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面制度建设及落实方面较好,加强饮用水消毒管理、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022-03-11期刊名称: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期刊人气:2137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3718
国内刊号:11-9374/R
邮发代号:
创刊时间:2017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