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与功能预测。方法最终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9名作为精神分裂症(SCZ)组和同时期周边社区的健康志愿者52名作为健康对照(HC)组(按1:3的比例)。运用16SRNA技术分析两组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和进行功能预测。结果(1)SCZ组和HC组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科、属、种三个水平上共找到8个差异的菌,在科水平有疣微菌科和毛螺菌科;在属水平为粪杆菌属、Butyricicoccus、毛螺菌属、氏菌属及杆菌属;在种水平有普拉梭菌、Butyricicoccuspullicaecorum和Roseburiafaecis。(2)SCZ组和HC组在KEGG功能预测发现,两组样本在KEGGL1、KEGGL2、KEGGL3的部分功能预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与健康对照相比发生改变,部分肠道微生物特征可能会成为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的辅助依据之一。
精神分裂症(SCZ)是一种病因未明、慢性和严重的精神障碍,临床上主要以妄想、幻觉、言语紊乱、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阴性症状为表现,影响亲密关系、个人才能、家庭关系及经济独立性的正常发展。一些研究[1]表明,一些神经精神疾病如情绪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帕金森病和SCZ与居住在胃肠道的微生物组成的改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有可能在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起作用,侧面证实了肠道和大脑之间双向交流的假设。因此微生物-肠-脑(Microbiota-Gut-Brain,MGB)轴的概念应运而生。肠道微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如迷走神经、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微生物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与大脑进行交流[2],互相交流,彼此调控。但是,目前有关人类精神分裂症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数据存在不一致[3],且肠道微生物是个复杂且庞大的生态系统,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其肠道微生物都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进行16S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探索其肠道菌群特征及可能的病理机制,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住院的2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精神分裂症(SCZ)组,
纳入标准:18岁~60岁,男女不限;采用简明国际精神神经障碍访谈(MiniInternationalNeuropsychiatricInterview,M.I.N.I),满足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TenthEdition,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条目;病程≥2年;小学以上文化。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诊断;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或滥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曾行腹部手术,或近3月发生过肠道感染;极端饮食,如素食主义;入组前4周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选取同时期周边社区的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control,HC)组(按1∶3比例),纳入标准为:18岁~60岁,男女不限;经精神科医师评估不患有任何精神障碍;小学以上文化。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诊断;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或滥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曾行腹部手术,或近3月发生过肠道感染;极端饮食,如素食主义;入组前4周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本研究已通过深圳市康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测试前告知被试者及监护人实验目的及测试内容。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在入组当天,由接受过一致性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和体格检查,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并对精神分裂症组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评定。
1.2.2 粪便标本采集工作人员采集所有受试者新鲜粪便样本于50mL无菌采便盒内,立即进行分装并标记,将样本保存于-80℃冰箱内低温保存,至所有样本采集完毕后统一送检,送样时选择干冰运输寄送。
1.2.3 粪便标本DNA提取取100mg组织标本,采用MagPureStoolDNAKFkitB(Magen,中国)按照说明书操作提取样本总DNA,使用QubitdsDNABR分析试剂盒(Invitrogen,美国)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完整性。
1.2.4 样本文库构建、高通量测序将经检验完成质量合格的30ngDNA样品及V3-V4可变区的融合引物配置PCR反应体系,设置PCR反应参数进行PCR扩增,使用AgencourtAMPureXP磁珠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并溶于ElutionBuffer,贴上标签,构建文库。后将检测合格的文库采用MiSep(Illumina,美国)平台进行测序。
1.2.5 测序数据处理下机数据经过数据过滤得到有效数据,在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对相似性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OUT),然后通过OUT与数据库比对,对OUT进行物种注释,基于OUT和物种注释结果进行组间物种复杂分析及组间物种差异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R4.0.1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中计数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elch两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显著性水平Alpha为
2、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分析
本研究入组的SCZ组和HC组在年龄(P=0.818)、性别(P=0.488)、身高(P=0.824)、体重(P=0.661)、BMI(P=0.548)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有1例SCZ患者留取大便标本不合格且未再留标本,剩余的19例SCZ患者在一周内均有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药物。另外,1名健康对照后续磁共振检查发现器质性改变,3名健康对照因第一次留大便不合格且后续未再留标本,4名健康对照因个人原因要求退出本研究,故精神分裂症组最终纳入19例,健康对照组最终共纳入52例。本研究的人口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详见表1。
2.2 微生物组整体概览
通过物种累积曲线评估,表明本研究的测序的深度是足够的,并且能各自代表该组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物学信息,见图1。
2.3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3.1 Alpha-多样性
在本研究中,计算肠道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采用的是Chao1、ACE、Shannon、Simpson这4种参数。其中,SCZ组和HC组的组间差异性在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59、0.256、0.256和0.272),结果见图2。
2.3.2 Beta-多样性
图3展示的是Beta-多样性的主坐标分析(principalcoordinateanalysis,PCoA)图,进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检验结果:F=3.641,R2=0.050;P
2.4 肠道微生物结构分析
2.4.1 肠道微生物结构组间差异分析
根据线性判别效应(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EffectSize,LEfSe)方法做菌群差异分析,以发现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菌群标志物,其中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LDA)估计每个差异菌群的效应大小,LDA阈值效应值(Score)设置为2,P取值为0.05(FDR校正)。
本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共找到8个具有差异的菌,具体见表2。在科水平有疣微菌科和毛螺菌科;在属水平,粪杆菌属、Butyricicoccus、毛螺菌属、氏菌属及杆菌属;在种水平,普拉梭菌、Butyricicoccuspullicaecorum和Roseburiafaecis,以上这些菌群在SCZ组的相对丰度较HC组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FDR)
2.4.2 组间差异性菌群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对SCZ组和HC组两组间具有差异性的肠道微生物与患者的临床参数如年龄、性别、BMI、BPRS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两组样本中均未发现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见图5。
2.5 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
2.5.1 KEGG功能预测
使用PICRUSt工具对所有的基因序列基于KEGG数据库预测菌群功能,选取丰度最高的功能进行分类,进行相对丰度计算,获得相对丰度文件,绘制样品丰度比较的柱状图,柱状图以堆叠柱状图形式展现。
在KEGGL1上,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的功能在两组样本中丰度较高,而在生物系统、人类疾病、环境信息处理的功能丰度较低。在KEGGL2上,两组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心血管疾病、氨基酸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及萜类和多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的功能丰度较高。具体如图6所示。
另外根据Lefse方法确定SCZ组和HC组患者的KOs相对丰度差异。在KEGGL1,两组样本在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生物系统三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DR)均
3、讨论
近十多年来,肠道微生物已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肠道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在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发挥作用。但关于肠道微生物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机制众说纷纭,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结构、功能预测等研究随之越来越深入。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SCZ组和HC组组间Beta-多样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进行的组间差异性菌群分析结果提示:在科水平有疣微菌科和毛螺菌科;在属水平,粪杆菌属、Butyricicoccus、毛螺菌属、氏菌属及杆菌属;在种水平,普拉梭菌、Butyricicoccuspullicaecorum和Roseburiafaecis。其次,SCZ组和HC组在KEGG功能预测发现,两组样本在KEGGL1、KEGGL2、KEGGL3的部分功能预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发现,SCZ患者和HC患者的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无差异性,而组间Beta-多样性差异显著,但是从图4显示的Beta-多样性PCoA图和置信椭圆的分布来看,总体的物种组成上大部分相似,都是以拟杆菌、厚壁菌、放线菌等为主。与本研究结果类似,不少研究[6,7,8]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主要是变形杆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发生了改变。本研究提示,SCZ组和HC组在门水平含有较丰富的拟杆菌、厚壁菌,另外,SCZ组在门水平上的变形菌含量较HC组高。有研究[9,10]发现,变形菌门的丰度改变与肥胖、炎症和肠道通透性改变有关。
有研究发现,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中,变形菌门有增加[6]或者减少[11],但在未在口腔微生物中发现这种情况[12],这表明变形菌丰度不平衡是肠道微生物所特有的。Castro和他的同事[12]报告了对1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名HC的口咽微生物组进行鸟枪法宏基因组分析的结果,两组的口腔微生物在门和属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SCZ组和HC组中占比比较高的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而且该研究发现乳酸菌包括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在精神分裂症中相对丰富。Shen等[6]研究发现在门水平上,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变形菌的丰度显著增加,在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琥珀弧菌属、巨球菌属、柯林斯菌属、梭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和甲烷短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较高,而布氏杆菌属、粪球菌属、罗斯氏菌属的丰度则有所下降。
本研究中,SCZ患者是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情况下进行粪便微生物检测,故不能排除精神科药物对菌群多样性及丰度的影响。目前也有不少研究在探讨精神科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Yuan等[13]研究了首发SCZ患者(n=41)在为期24周利培酮治疗后的微生物群变化。使用利培酮干预前SCZ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较HC明显减少,相反,球状梭菌是增加的,而经利培酮治疗24周后,减少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较前明显增加,而菌群明显减少的是球状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肠道微生物群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奥氮平处理后微生物群的改变首先在大鼠中报道。
该研究[14]观察到微生物菌群总体多样性降低,在门水平,放线菌和变形杆菌的相对丰度减少,而厚壁菌的相对丰度增加,在这项研究中还发现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伴随着体重增加、内脏脂肪组织增加以及炎症和代谢参数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与性别有关,即雌性比雄性更明显。相反,Kao等[15]证明奥氮平给药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群没有显着影响。同样,有学者[16]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用奥氮平治疗6周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没有改变。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可重复性低,可能与方法学、样本量、地区、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还进行了SCZ组和HC组的KEGG功能预测的相对丰度差异。在KEGGL1,组间差异在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生物系统三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SCZ组在新陈代谢的相对丰度较HC组高,相反,HC组在遗传信息处理和生物系统的相对丰度较SCZ组高。本研究与部分研究结果类似,Shen等[6]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通路发生了改变,如亚油酸、维生素B6、半胱氨酸、脂肪酸、淀粉、蔗糖、色氨酸、蛋氨酸等代谢途径的合成以及一些异源物质的降解。而在Yang等[17]的研究中,发现与高危受试者、健康对照相比,超高危受试者关于预测丙酮酸合成,乙酰辅酶A合成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起始途径的短链脂肪酸是显著增加的,此外,在同一研究里,Yang等[17]发现,与高危受试者、健康对照相比,超高危受试者的胆碱水平也显著升高。Yang等[17]的研究发现超高危受试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和影像学研究都表明脑膜功能障碍,有力地支持精神分裂症的微生物-肠脑轴假说。
回顾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我们的研究是一项横断面研究,这限制了探索肠道微生物与精神分裂症的动态变化。其次,本研究的样本量很小,限制了探索肠道微生物差异的潜在混杂因素。三是本研究纳入的人群是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研究中未能排除精神科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16SRNA基因组测序技术对SCZ患者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及其代谢功能进行了预测,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结构上发生显著差异,支持前人的研究结果。最后,本研究在对具有差异性的肠道微生物的代谢通路分析中发现具有显著差异的KOs。综上所述,基于16SRNA基因测序技术,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精神分裂症肠道微生物结构及代谢方面的研究,为阐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理论数据,有利于寻找精神分裂症的特异性的肠道微生物标记物。
文章来源:凌秋,谢新晖,杨和增,赖文涛,赵杰,刘泱慧,荣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和功能预测[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07):88-93.
分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医院可能面临人力资源应急组织体系不健全、人员调整配置方案不完善和日常管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完善人员应急调配预案和加强人员日常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旨在总结综合性公立医院在疫情期间人力资源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人员调配和日常管控经验,为其他医院应对疫情发生提供参考。
2022-05-28目的:观察蒲黄消瘿贴对桥本甲状腺炎(HT)甲状腺肿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对甲状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110例,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组,治疗组予蒲黄消瘿贴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贴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并比较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甲状腺大小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缩小有效率78.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未见明显下降(P>0.05),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缩小有效率23.6%。两组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减小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蒲黄消瘿贴能够改善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甲状腺肿,抑制甲状腺纤维化,改善预后。
2022-07-08目的 探究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以便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这个时间段中,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干预;同期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和对照组(11例,占22.00%)相比,观察组(3例,占6.00%)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整体水平明显更低(P <0.05)。(2)护理前,两组研究对象的负面心理(焦虑和抑郁心理)、睡眠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负面心理、睡眠质量均有明显的恢复,但观察组的恢复质量更为显著(P <0.05)。(3)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命尊严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表现(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命尊严量表评分均有明显的提升,但观察组的生命尊严更好(P <0.05)。(4)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显著性表现(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的提升,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更好(P <0.05)。(5)观察组(48例,占96.00%)相比对照组(39例,占78.0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成果(P <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给予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率,对护患关系进行显著改善,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情况,取得患者家属与患者的积极配合,促使患者尽早康复,预后效果较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2022-04-16目的 探讨一体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生活质量、心理状况、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诊治的84例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1∶1比例分组,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坚持正确服药(9.15±0.26)分、规范饮食(9.23±0.59)分、戒烟限酒(9.80±0.12)分、合理运动(9.31±0.66)分的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66±0.63)分、(5.47±0.25)分、(5.82±0.37)分、(6.61±0.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94.12±2.69)分高于对照组(83.13±3.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理痛苦DMSM评分(3.43±0.12)分低于对照组(5.36±0.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61%高于对照组83.33%(P <0.05)。结论 给予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一体化护理,可强化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022-04-18目的探讨体感互动游戏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关于体感互动游戏对老年痴呆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对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62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体感互动游戏组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上优于对照组[MD=2.61,95%CI(1.14,4.09),P<0.01]。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抑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体感互动游戏能提升老年痴呆患者认知能力,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抑郁等方面的干预效果还需开展更多研究。
2022-04-07黄柏作为临床常用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效。黄柏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降糖、保护神经、止泻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目前关于黄柏的药效成分研究整体相对薄弱,对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不深入。今后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物学等多方面去研究黄柏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保证黄柏合理规范地应用于临床奠定科学实验基础。
2022-04-06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降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兴市和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120例呼吸道疾病非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将其纳入哮喘组与非哮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单因素分析,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中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显著高于非哮喘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低于非哮喘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76、1.914、1.718、11.393、3.245,均P<0.05);哮喘组患者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恐怖、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敌对、精神病性、偏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支气管哮喘发作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严重影响,因此,临床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支气管哮喘发生,且在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时需重点加强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的护理措施。
2022-05-06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多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和最终结局。IPF的特征性的病理改变类型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蜂窝样、网格状间质性纤维化样改变。IPF的本质是一类进行性加重、肺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可逆性损坏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IPF多好发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极为隐匿,病情一般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逐渐下降,最终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IPF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IPF的治疗手段非常局限且疗效欠佳,预后较差。IPF已然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综述文献发现,近些年来,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来治疗IPF,中医和西医对IPF的治疗研究均有了新进展,增加了治疗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西医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纤维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吸氧和佩戴呼吸机、肺移植)。中医药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单味中药(黄芪、丹参、大黄)、中药复合方剂(益肺散结方、芪术肺纤汤、升陷汤、补阳还五汤、补肾通络方、麦门冬汤)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艾灸、拔罐、预防治疗、改善周围环境、肺功能训练、心理调节、食疗)。
2022-03-08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15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骨折手术患者,采用电脑盲选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75)与试验组(快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n=75)。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的心理状态、炎性因子以及应激反应。结果 在骨折愈合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上,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HAM评分、HAMD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上,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用于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显著,对于骨折愈合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2022-04-16为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措施现况,为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寻找新的突破点,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中小学新冠肺炎防控监进行拉网式检查。在制度建设方面,超过97%的学校建立领导责任制、成立疫情防控专门工作机构、具备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有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等;77.85%的学校有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在制度落实情况方面,超过97%的学校购置有防疫防护必需物资、设置有隔离观察场所、建立师生员工疫情档案、设置师生进校接受体温检测、落实"日报告""零报告"要求、在校师生员工佩戴口罩、设置废弃口罩桶;95.4%的学校饮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81%的学校进行出水嘴每天2次酒精消毒;76.1%的学校的教室前排课桌前沿与黑板距离不小于2.2米。防控效果方面,自2020年春季重庆市中小学复课以来,迄今为止未发生中小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案例。重庆市中小学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面制度建设及落实方面较好,加强饮用水消毒管理、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022-03-11期刊名称:中华精神科杂志
期刊人气:113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7884
国内刊号:11-3661/R
邮发代号:2-69
创刊时间:195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