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关怀护理模式对急诊患儿治疗情绪、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4月—2021年5月儿科急诊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基本资料组间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 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医疗恐惧评分、治疗配合度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医疗恐惧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 Frankl 治疗依从性评分和 Houpt 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 时机理论对急诊患儿进行关怀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医疗恐惧,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儿科急诊是急诊科的特殊分区,相对于其他急诊区域而言,由于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其医疗护理难度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小儿患者平均年龄小,认知和心理发育都不完善,对疾病的表达不准确,且对外界的不良刺激反应敏感,承受能力差,尤其是在儿科急诊这一紧张的医疗环境中,患儿容易产生医疗恐惧,情绪较难安抚,影响治疗依从性,还会影响患儿家属的情绪状态和配合度,最终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1-2]。随着临床护理理念的不断进步,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经转变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而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疗机构,不仅要尽力消除患者机体上的痛苦,同时还应从思想和情感方面体现对患者的关怀,即“人文关怀”理念[3]。随着临床学者对人文关怀理念在优质护理中重要意义的认识,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在临床中也逐步建立和广泛开展,该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护理需求为出发点,让患者充分感受到生理和心理的支持,最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4]。然而在临床中,急诊患儿和家属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其护理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在对患儿的关怀护理也不应该一概而论,临床护理人员需在患儿疾病不同时机为其提供不同的关怀护理服务。时机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Cameron[5]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将患者疾病从诊断期到适应期分为5个阶段,强调患者照顾者的照顾体验和需求随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不同时期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和照顾者的护理需求[6]。本研究基于时机理论对急诊患儿制定开展关怀护理干预,旨在探究其具体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医院2020年4月—2021年5月急诊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儿科急诊治疗患儿;患儿年龄3~14周岁;患儿认知智力发育水平基本正常,能与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简单语言沟通;至少有1名监护人(患儿父母)陪同就诊。排除条件:无父母陪同就诊患儿;中途离院患儿;智力、听力障碍无法进行简单沟通的患儿;家长存在交流沟通障碍无法配合研究。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遵循医学伦理原则(知情原则和保密原则),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入选患儿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将患儿按基本
资料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 ;平均年龄6.79±2.31岁;疾病分类:内科26例,外科26例,其他8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83±2.26岁;疾病分类:内科27例,外科24例,其他9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进行常规急诊护理干预。患儿到达急诊后,急诊护理人员及时分诊,指引患儿家属去相关科室就诊,遵医嘱对患儿实施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向家属解释治疗护理操作注意事项,讲解用药及不良反应,根据患儿出现的症状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
1.2.2 观察组:患儿在急诊就诊期间采取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具体方案如下。
(1)成立关怀护理小组:由研究者负责,在急诊科护士长领导下,在儿科急诊成立关怀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儿科急诊全体护理人员为组员,邀请院内护理部领导,护理专家和护士长通过开展护理人文关怀系列讲座对儿科急诊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时机理论、关怀理论、关怀能力、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护士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护理人文精神、护理与伦理等。此外,定期对儿科急诊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护士进行二次考核直至合格,不断提升护士专科能力。
(2)改善儿科急诊环境:合理设计儿科急诊诊疗环境,如在抢救室中放置可移动救护床,方便外出检查,输液区放置输液椅和输液小床,方便急诊输液时患儿休息,在候诊区域和输液区域以及观察室等地方安装电视,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或就诊注意事项宣教,墙面粘贴深受患儿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画或卡通贴纸,创造乐园式病房,就诊区各区域都设计指示路牌,如喂养室、开水间、卫生间等,并在相应位置粘贴和悬挂提醒标识如“小心烫伤”“小心摔倒”“正在使用”等,将导诊台设计在中心区域方便寻找。
(3)疾病发生和诊断期护理:在该时期患儿家属最迫切的护理需求为尽快为患儿诊断、完成相关检查、控制急危症状,在情感方面,护士应该重点关注患儿和家属对于急诊环境的情感反应。因此护士对患儿和家属的关怀护理出发点也应从最迫切的护理需求出发。接诊患儿后,急诊护士分工合作,收集病史和紧急处理同步进行,1名护士收集患儿病史资料,1名护士配合医师处理相关紧急症状,实施建立静脉通路、吸氧、采血化验、心电监护等急救措施。针对医师开出的相关检查,护士详细告知具体位置、检查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患儿家属熟悉就诊环境,同时根据检查内容帮助家属规划各项检查的顺序。在此过程中,针对患儿家属的焦虑、恐慌心理,护士予以理解,耐心告知相关问题,适当安抚患儿家属,告知其家长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应激反应,引导家属保持冷静,避免与患儿家属冲突。
(4)疾病治疗期护理:该时期患儿家属最迫切的护理需求为通过各项治疗尽快缓解病情稳定患儿生理状态,且担心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此时期,护士应及时遵医嘱为患儿实施各项治疗,在病情观察中提高责任意识,主动巡视,主动观察,避免在家属询问和呼叫时才应答,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及病情观察巡视的过程中,护士主动与患儿打招呼,通过微笑、抚摸、拥抱,运用儿童语言对患儿进行言语夸奖减轻患儿对护士的恐惧,进行操作时首先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该操作的必要性和治疗意义,针对一些无创性操作如雾化吸
入,护士向患儿进行简单示范,强调不会产生疼痛,以取得患儿配合,针对一些有创性操作,如静脉注射、肌内注射、输液等,护士应选择好穿刺部位,争取一次穿刺成功,遇穿刺困难的患儿时,请求穿刺技术较好的同事协助,针对不配合且哭闹抗拒行为表现明显的患儿,护士可寻求家属帮助,让家属去引导患儿,同时对家属的配合表示感谢,增强家属的协助作用。
(5)转出期护理:患儿病情控制后通常转入儿科住院病房或离院观察。在该时期,患儿家属最迫切的护理需求为如何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转出后注意事项等。因此在该时期关怀护理的重点为满足患儿家属的信息需求。护士主动向患儿家属讲解患儿疾病的日常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运用恰当的语言解释疾病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和对预后的影响,指导家属在出院后纠正患儿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的不健康行为,提高家属对患儿的照护能力。需要转入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儿,护士应陪同家属一同转运,选取合适的转运工具,准备好充足的相关药物和设备,保证患儿转运安全、平稳、迅速。
1.3 观察指标
(1)情绪:选用Broome等编制的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MFS)[7]评估患儿治疗情绪。该量表经修订后包括医疗环境恐惧(4个条目)、医疗操作恐惧(4个条目)和自我恐惧(5个条目)3个维度,共1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1分表示不恐惧,3分表示非常恐惧,得分越高,表明患儿恐惧心理越严重。
(2)治疗配合度:选用Frankl治疗依从性量表[8]和Houpt行为量表[9]对患儿治疗配合度进行评估。Frankl治疗依从性量表评分标准为:治疗时拒绝/痛苦为1分,治疗时不合作/不情愿为2分,治疗时合作但冷漠为3分,治疗时主动合作且享受为4分。Houpt行为量表评分标准为:治疗时完全无法进行或失败为1分,治疗时经常被打断且部分完成为2分,治疗时偶尔被打断但最终完成为3分,治疗中虽然困难但不间断且最终完成为4分,治疗中有轻微抵抗但不影响为5分,治疗顺利没有反抗为6分。两个量表均为得分越高,表明患儿配合度越高。
(3)护理满意度:患儿转出急诊前采用自制的儿科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问卷包括诊疗环境、护理技术、服务态度、人文关怀、健康教育5个方面,每个方面均有4个条目,每个条目由“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采用Likert 5级评分(1~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家属对该方面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医疗恐惧评分比较
采取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医疗恐惧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医疗恐惧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治疗配合度比较
采取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后,观察组患儿Frankl治疗依从性评分和Houpt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配合度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采取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各方面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讨论
急诊科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医院中危重症患者最多、病种最多和医疗护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同时也是医患矛盾和暴力事件高发的科室[10]。儿科急诊是急诊科重要的分区,为小儿急性疾病患者所设立,临床研究指出,患儿医疗恐惧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因为患儿认知有限再加上本身机体的不适,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时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为患儿尽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医疗环境,治疗护理中充分表达情感和支持,对改善患儿的治疗情绪和治疗配合度具有重要意义[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经过干预后,医疗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和治疗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急诊患儿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儿治疗行为。吕天歌等[12]的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对急诊患儿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急诊患儿生理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的提高,能够减轻患儿心理应激,提高患儿医疗依从性,还能够稳定家属情绪,改善医患关系。然而由于儿科急诊护理工作繁忙,护患关系紧张和患儿护理难度大等因素,部分儿科护士通常忽略对患儿的心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也缺少主动性。临床相关调查显示[13],急诊护士的总体人文关怀能力整体处于低等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急诊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患者流动性高,护士配比不足,在这些因素下导致了急诊护士对实施关怀护理缺乏耐心。而本研究基于时机理论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关怀护理,首先对儿科急诊护士人文关怀护理能力进行了培训和提升,能够有效保证关怀护理措施的有效开展。然后在整个疾病就诊治疗期和整体护理工作中,基于患儿家属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开展关怀护理,尤其是在患儿疾病治疗期,护士发挥主动服务意识,一方面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患儿提供高水平的治疗护理操作,以尽量减少患儿的生理痛苦,另一方面通过微笑服务,在病情巡视过程中主动与患儿打招呼和交流,以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拉近与患儿的距离,最终促进患儿治疗情绪的改善和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此外,在进行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重视对患儿和家属的解释工作,注重护理告知, 充分尊重患儿和家属的人格尊严,还能够调动患儿家属的积极性,引导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协助完成治疗,也能够促进患儿治疗行为的改善。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医疗护理服务的目标之一。李林等[14]相关研究指出,在急诊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温馨的急诊环境,增加护患之间人性化的沟通,强化对患者的细节管理,能够有效增加广大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经过干预后患儿家属对各方面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儿科急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前由于医疗护理工作的繁重,急诊护士往往重技术而轻服务,虽然急诊护士具有过硬的护理技术,但也无法给患儿舒适的就医体验。本研究基于时机理论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关怀护理,通过改善儿科急诊环境和提高护理人员关怀护理服务能力和意识,在患儿疾病各个时期为其和家属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在疾病诊断期通过帮助患儿家属尽快熟悉急诊就医环境,指导和协助家属快速完成各项检查,尽快诊断,在疾病治疗期树立责任意识,治疗护理过程中积极解释、耐心引导,在转出期通过健康教育充分满足患儿家属的护理需求,因此最终促进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孙琳等[15]的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在急诊中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模式,通过创建人文环境,评估患者需求,规范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关注身心舒适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人文关怀护理的满意度。此外,本研究在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关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在时机理论的理念引导下同时也更重视患儿家属不同时期的不同护理需求,能够在最佳时间为患儿和家属提供当下所需的护理服务,明确每一时期的关怀护理重点,避免了一次性护理和盲目护理,最终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整体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时机理论对急诊患儿进行关怀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治疗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雪婷,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146-147.
[2]吴孙琴,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舒适护理模式的应 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3):592.
[3]张丽华,刘义兰,乐革芬,等.人文关怀在护理中的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 26(26):3700-3704.
[4]丁凯雯,乔建红,许翠萍,等.人文关怀护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7,32(14):65-68.
[6]秦庆祝,李一聪,范晓青.时机理论对PC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6):2058-2060.
[10]党丽,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3):232.
[11]陈枫,王惠芬,沈晓娟,等.灵性照护模式对急诊患儿生理应激状态、家属负性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2):1690-1693.
[12]吕天歌,王柏春,罗伊适应模式对小儿急诊科患儿生理应激状态及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5):680-682.
[13]寿宇雁,项娴静,沈丽萍,等.急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4):1724-1726.
[14]李林,杨敏,范永祥.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309-310.
[15]孙琳,王金金,韩小琴.急诊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8):1026-1029.
文章来源:张君茹,张宏爱,刘小琴,赵小平.基于时机理论关怀护理对急诊患儿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5):2319-2323.
分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医院可能面临人力资源应急组织体系不健全、人员调整配置方案不完善和日常管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完善人员应急调配预案和加强人员日常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旨在总结综合性公立医院在疫情期间人力资源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人员调配和日常管控经验,为其他医院应对疫情发生提供参考。
2022-05-28目的:观察蒲黄消瘿贴对桥本甲状腺炎(HT)甲状腺肿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对甲状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110例,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组,治疗组予蒲黄消瘿贴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贴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并比较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甲状腺大小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缩小有效率78.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未见明显下降(P>0.05),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缩小有效率23.6%。两组治疗后甲状腺功能FT3、FT4、s TSH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TGAb及血清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减小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蒲黄消瘿贴能够改善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甲状腺肿,抑制甲状腺纤维化,改善预后。
2022-07-08目的 探究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以便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这个时间段中,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干预;同期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和对照组(11例,占22.00%)相比,观察组(3例,占6.00%)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整体水平明显更低(P <0.05)。(2)护理前,两组研究对象的负面心理(焦虑和抑郁心理)、睡眠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负面心理、睡眠质量均有明显的恢复,但观察组的恢复质量更为显著(P <0.05)。(3)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命尊严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表现(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命尊严量表评分均有明显的提升,但观察组的生命尊严更好(P <0.05)。(4)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显著性表现(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的提升,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更好(P <0.05)。(5)观察组(48例,占96.00%)相比对照组(39例,占78.0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成果(P <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给予规范化护患沟通程序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率,对护患关系进行显著改善,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情况,取得患者家属与患者的积极配合,促使患者尽早康复,预后效果较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2022-04-16目的 探讨一体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生活质量、心理状况、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诊治的84例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1∶1比例分组,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坚持正确服药(9.15±0.26)分、规范饮食(9.23±0.59)分、戒烟限酒(9.80±0.12)分、合理运动(9.31±0.66)分的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66±0.63)分、(5.47±0.25)分、(5.82±0.37)分、(6.61±0.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94.12±2.69)分高于对照组(83.13±3.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理痛苦DMSM评分(3.43±0.12)分低于对照组(5.36±0.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61%高于对照组83.33%(P <0.05)。结论 给予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一体化护理,可强化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022-04-18目的探讨体感互动游戏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关于体感互动游戏对老年痴呆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对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62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体感互动游戏组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上优于对照组[MD=2.61,95%CI(1.14,4.09),P<0.01]。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抑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体感互动游戏能提升老年痴呆患者认知能力,但在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抑郁等方面的干预效果还需开展更多研究。
2022-04-07黄柏作为临床常用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效。黄柏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降糖、保护神经、止泻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目前关于黄柏的药效成分研究整体相对薄弱,对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不深入。今后应从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物学等多方面去研究黄柏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保证黄柏合理规范地应用于临床奠定科学实验基础。
2022-04-06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降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兴市和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120例呼吸道疾病非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将其纳入哮喘组与非哮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单因素分析,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中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显著高于非哮喘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低于非哮喘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76、1.914、1.718、11.393、3.245,均P<0.05);哮喘组患者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恐怖、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敌对、精神病性、偏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支气管哮喘发作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严重影响,因此,临床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支气管哮喘发生,且在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时需重点加强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的护理措施。
2022-05-06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多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和最终结局。IPF的特征性的病理改变类型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蜂窝样、网格状间质性纤维化样改变。IPF的本质是一类进行性加重、肺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可逆性损坏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IPF多好发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极为隐匿,病情一般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逐渐下降,最终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IPF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IPF的治疗手段非常局限且疗效欠佳,预后较差。IPF已然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综述文献发现,近些年来,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来治疗IPF,中医和西医对IPF的治疗研究均有了新进展,增加了治疗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西医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纤维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吸氧和佩戴呼吸机、肺移植)。中医药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单味中药(黄芪、丹参、大黄)、中药复合方剂(益肺散结方、芪术肺纤汤、升陷汤、补阳还五汤、补肾通络方、麦门冬汤)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艾灸、拔罐、预防治疗、改善周围环境、肺功能训练、心理调节、食疗)。
2022-03-08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15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骨折手术患者,采用电脑盲选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75)与试验组(快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n=75)。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的心理状态、炎性因子以及应激反应。结果 在骨折愈合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上,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HAM评分、HAMD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上,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快速康复护理用于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显著,对于骨折愈合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2022-04-16为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措施现况,为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寻找新的突破点,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中小学新冠肺炎防控监进行拉网式检查。在制度建设方面,超过97%的学校建立领导责任制、成立疫情防控专门工作机构、具备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有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等;77.85%的学校有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在制度落实情况方面,超过97%的学校购置有防疫防护必需物资、设置有隔离观察场所、建立师生员工疫情档案、设置师生进校接受体温检测、落实"日报告""零报告"要求、在校师生员工佩戴口罩、设置废弃口罩桶;95.4%的学校饮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81%的学校进行出水嘴每天2次酒精消毒;76.1%的学校的教室前排课桌前沿与黑板距离不小于2.2米。防控效果方面,自2020年春季重庆市中小学复课以来,迄今为止未发生中小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案例。重庆市中小学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面制度建设及落实方面较好,加强饮用水消毒管理、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022-03-11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
期刊人气:3125
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护理学会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9875
国内刊号:33-1298/R
邮发代号:32-127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