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miR-34c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2例,病程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无急性脑梗死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所有对象血清中miR-34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所有对象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将ACI患者分为轻度组46例、中度组50例、重度组26例;采用Pearson法分析脑梗死患者miR-34c与相关炎性因子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34c对ACI的诊断价值。结果梗死组血清miR-34c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梗死组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miR-34c表达水平低于中、轻度组,IL-6、TNF-α及CRP表达水平重度组高于中、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血清miR-34c与IL-6、TNF-α及CRP水平均呈负相关(r=-0.392、-0.347、-0.324,P均<0.05);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36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4c诊断ACI的AUC为0.918,灵敏度为89.015%,特异度为82.131%,约登指数为0.711,截断值0.868。结论ACI患者血清中miR-34c表达下调,可作为诊断ACI的血清学标志物,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能与ACI伴随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miR-34c 急性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早期积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2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并发CS将其分为合并CS组(30例)与未合并CS组(490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部位与冠脉病变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AMI患者并发CS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CS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部位为前壁、冠脉三支病变、有高血压史、左主干病变、术前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分级为3级、有高血脂史的患者占比及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T(TNT)、肌红蛋白(MB)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合并CS组,男性占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显著低于未合并CS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部位为前壁、冠脉病变支数为三支病变、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全血WBC水平升高、血清MB水平升高均为影响AMI患者并发CS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79、2.069、3.425、3.360、4.242、3.347,均P<0.05)。结论AMI患者并发CS的危险因素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部位为前壁、冠脉三支病变、伴有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全血WBC水平升高、血清MB水平升高等,临床需尽早识别CS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与干预,以预防AMI患者并发CS。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肌红蛋白25
目的 探讨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减轻病理性瘢痕症状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92例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烧伤相关情况、病理性瘢痕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之后依据患者出现的疼痛、瘙痒症状是否需要药物干预各自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最终获取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 瘙痒症状:需药物干预和无需药物干预组性别、吸烟史、瘢痕部位、饮食习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症状:需药物干预和无需药物干预组年龄、体质量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有吸烟史、头面部瘢痕、辛辣饮食是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瘙痒症状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高龄、高体质量指数是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疼痛症状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 瘙痒、疼痛为烧伤后病理性瘢痕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临床认为其发生与女性、有吸烟史、头面部瘢痕、辛辣饮食、高龄、高体质量指数关系密切,临床应重点关注高风险群体,予以对应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 临床症状 危险因素 烧伤 病理性瘢痕 饮食习惯2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临床效果、中医证候评分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2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研究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d及14d后中医证候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临床效果较好,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关键词: 中医证候评分 气虚血瘀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脑梗死 补阳还五汤加减43
目的 探讨新活素治疗心肌梗死伴心衰患者的疗效及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 BNP)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津蓟州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4月收治的心肌梗死伴心衰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ACEI)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VEF、CO,血清cTnI、NT-pro BNP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CO、cTnI、NT-pro 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CO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F、CO均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清cTnI、NT-pro BNP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cTnI、NT-pro BN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活素可有效减轻心肌梗死伴心衰患者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近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临床疗效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改善心功能 新活素32
目的 观察小量短程频服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期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期进展型脑梗死并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加用安宫牛黄丸内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5.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小量、短程、频服安宫牛黄丸对急性期进展型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不但可以用于中风病中脏腑的治疗,也可用于中经络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经络 中风 安宫牛黄丸 小量 急性期 进展型脑梗死24
目的:脑室出血后引发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评价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后梗阻性脑积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脑室出血后梗阻性脑积水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26例。对照组脑室外引流治疗,治疗组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对患者术后3 d、6 d、9 d的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3个月治愈好转率、颅内感染率、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术后3 d、6 d、9 d的血肿清除率及术后3个月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颅内感染率、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后梗阻性脑积水具有良好效果,不仅能够提升术后血肿清除率、治愈好转率,同时能够降低颅内感染率、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
关键词: Ommaya囊 梗阻性脑积水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 颅内压控制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溶栓治疗成功者74例,未成功者26例。首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影响溶栓成功的相关因素,对存在统计差异的因素进一步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溶栓成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溶栓成功与否与患者的溶栓时间、合并糖尿病和用药总量有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总量>150万U(OR=2.34,P<0.05)、血管末端栓塞(OR=0.64,P<0.05)、溶栓时间(OR=0.34,P<0.05)是影响溶栓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溶栓药物剂量、发病到接受溶栓时间以及血管阻塞部位是影响溶栓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 脑水肿3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皮质静脉征与急性脑梗死进展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5月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非进展组98例和进展组32例。比较非进展组与进展组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静脉征在急性脑梗死进展中的作用。又根据皮质静脉征情况分为减少组19例,正常组72例及增多组39例,比较3组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7dNIHSS评分、大血管狭窄及急性脑梗死进展情况。结果进展组LDL-C、TC、发病7dNIHSS评分、大血管狭窄和皮质静脉征增多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静脉征增多是急性脑梗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12,95%CI:3.018~23.448,P=0.000)。减少组、正常组及增多组发病7dNIHSS评分、大血管狭窄及急性脑梗死进展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质静脉征增多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密切相关,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 LDL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胆固醇 脑梗死34
目的探讨SelvesterQRS评分联合改良Sgarbossa评分双系统评分与SYNTAXⅡ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血管再堵塞评价中的比较。方法选择AMI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评分系统不同将其分为双系统评分47例和SYNTAXⅡ评分92例,患者入院后24h内进行血常规检查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观察两种评分系统各项技术指标水平,如耗材费用、耗时、确定血管再堵塞时间、预测死亡时间等;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双系统评分和SYNTAXⅡ评分对AMIPCI血管再堵塞的预测价值,比较其评价效果。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入院收缩压及舒张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脑钠肽(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所占比例、入院Killip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系统评分签字到开通系统时间、耗材费用、定位耗时明显低于SYNTAXⅡ评分(P<0.05),再堵塞定位耗时和死亡预测时间均明显高于SYNTAXⅡ评分(P<0.05);AMIPCI治疗后,发生血管再堵塞患者双系统评分、SYNTAXⅡ评分均明显高于血管未堵塞患者(P<0.05);ROC结果显示,双系统评分预测AMIPCI再堵塞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7(95%CI:0.744~0.971,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8%、90.00%;SYNTAXⅡ评分预测AMIPCI再堵塞的AUC为0.824(95%CI:0.739~0.910,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58%、94.00%,两系统对PCI再堵塞预测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系统评分和SYNTAXⅡ评分对AMIPCI血管再堵塞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双系统评分在为AMI放置支架赢得抢救时间治疗中效果明显,且更经济、便捷,可在基层医院AMIPCI血管再堵塞预测中应用。
关键词: SYNTAXⅡ评分 急性心肌梗死 生物材料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管再堵塞27
目的分析老年自发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发脑积水状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自发型SAH患者临床资料,术后获得14d随访,查阅资料,记录患者脑积水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统计两组基线资料,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老年自发型SAH患者并发脑积水的影响因素。结果92例自发型SAH患者随访期间并发脑积水14例(15.22%);初步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纳入,经单项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肿破入脑室、合并颅内感染、脑脊液转化生长因子(TGF)-β1、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过表达是老年自发型SAH患者并发脑积水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血肿破入脑室、合并颅内感染、脑脊液TGF-β1、CRP、MMP-9过表达均可增加老年自发型SAH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风险。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 转化生长因子-β1 颅内感染3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不同程度脑微出血(CMBs)患者使用双抗治疗后出血转化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行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后分为无CMBs组(C组)和CMBs组,CMBs组再应用影像学评定CMBs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NSS)进行脑微出血分型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 1次/d,连续口服21 d,此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 1次/d,治疗期间未予以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入院时分别行头CT、SW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1 d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复查头CT、NIHSS评分。治疗1年时,复查头CT及mRS评分,统计出血转化例数。结果 C组和CMBs组使用双抗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率、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型中低危组、中危组脑出血转化率、NIHSS评分、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MBs组双抗治疗21 d与治疗后1年的脑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脑出血转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低、中危型CMBs的患者使用双抗治疗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不影响远期预后;而高危组应用双抗治疗可增加出血转化风险。
关键词: 亚临床损伤 出血转化 双抗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脑微出血34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合作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以入院方式差异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为自行到院就诊,入院前未采取急救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由急救中心送入医院,入院前采取院前急救。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病死率、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而2周内病死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T、APTT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而PLT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出院1个月后的观察组患者其MMSE评分、Barthel评分及QO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重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短期病死率,并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后遗症 神经功能 重型颅脑外伤 院前急救 预后质量35
脑出血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代谢状态、炎性反应、灌注紊乱和药物作用,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局部或系统性神经损伤、继发性损伤和全身性并发症,这表明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多维评估的重要性。由于这些变量中许多是可以控制的,也可能成为脑出血的治疗靶点。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前瞻性更大规模的研究,探讨急性脑出血后降低BPV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 慢性高血压 继发性损伤 脑卒中 自发性脑出血 血压变异性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