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 观察经伤椎内固定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93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VH)、区域后凸角(LK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总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和3个月,两组AVH较术前增大,LKA较术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AVH大于对照组,LKA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恢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正常生理结构,减轻患者腰部疼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椎体前缘高度比值 经伤椎内固定 胸椎 脊柱骨折 腰椎 跨伤椎内固定22
肘关节中尺骨冠状突是维系肘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一旦发生冠状突骨折,其周围的软组织稳定结构会遭到破坏,使得肘关节丧失稳定性。医学上将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以及桡骨头骨折引发的复杂损伤合称为肘部损伤的“三联征”。临床实践发现,即使冠状突骨折的骨折块很小也会引发肘关节的不稳定,只有掌握肘关节损伤的类型并对症治疗冠状突骨折,才能更好地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根据肘关节损伤的分类,临床上将肘关节损伤分为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型损伤、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型损伤、向后孟氏损伤、经鹰嘴向前骨折脱位型损伤。本文对不同类型肘关节损伤造成冠状突骨折的特点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 冠状突骨折 对症治疗 研究进展 肘关节损伤 骨折38
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案。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聊城市茌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共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给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治疗前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和周围神经损伤、二次移位、不良愈合、感染以及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3.16%,与对照组的68.4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的疗效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但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内固定 外固定 并发症 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22
目的:探究gamma钉髓内固定和自动力内固定架髓外固定对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1月本院骨科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采用自动力内固定架行髓外固定65例患者为髓外组,采用gamma钉行髓内固定的55例患者为髓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12个月时,髓内组随访53例(失访2例),髓外组随访60例(失访5例)。住院时间髓外组(10.98±1.61)d,髓内组(10.41±0.97)d,(t=1.497,P>0.05);手术时间髓外组(57.55±7.86)min,髓内组(44.68±8.10)min,(t=-14.633,P<0.001);术中出血量髓外组(245.15±5.02)mL,髓内组(113.79±4.11)mL,(t=10.565,P<0.001);开始负重时间髓外组(15.85±2.29)周,髓内组(7.38±0.49)周,(t=25.289,P<0.001);引流量髓外组(95.90±7.81)mL,髓内组(60.91±5.72)mL,(t=19.512,P<0.001)。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总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行Gamma钉更易操作,创伤较小,术后更早行负重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术后12个月无论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生活质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科疾病 髓内固定 髓外固定21
目的 探讨颈夹脊穴透灸干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确诊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颈夹脊穴,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透灸,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的叩顶试验阳性率以及典型症状的缓解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试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采用颈痛量表(NPQ)、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的颈部疼痛缓解与功能的变化情况;采用田中靖久制定的颈椎症状量表20分量表(CSR-20)分量表法对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评估。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叩顶试验阳性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观察组典型症状缓解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等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PQ、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SR-2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夹脊穴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好,可显著降低叩击试验阳性率,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肩颈疼痛,提高患者颈椎活动度,改善患者的肩颈功能。
关键词: 临床疗效 叩顶试验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夹脊穴透灸 颈痛量表评分28
目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联用曲度牵引和中频电进行治疗的效果与价值。方法:我院2018年5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应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牵引和中频电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曲度牵引和中频电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栓素B2水平、白介素-6(IL-6)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栓素B2、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栓素B2、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度牵引联合中频电较常规牵引联合中频电可有效提升神经根型脊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能够促进患者炎症反应的减轻,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IL-6 TNF-α 中频电 曲度牵引 栓素B2水平 神经根型颈椎病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二次穿刺骨水泥注入治疗上终板、下终板区域弥散不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病例,其中34例在手术中发现骨水泥在临近上终板或下终板区域弥散不良,遂调整穿刺角度进行二次穿刺和骨水泥注入。观察并记录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检查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和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34例患者都取得有效随访,随访3~14个月,平均6.3个月。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以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分别为(6.71±1.43)分、(2.41±1.26)分、(0.88±0.88)分,手术后第1天较手术前、末次随访时较手术后第1天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以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70.44±6.54、27.12±6.17、10.18±3.95,手术后第1天较手术前、末次随访时较手术后第1天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发现9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为椎体侧方(7例)及椎间隙(2例)骨水泥渗漏,无椎体前方及椎管内渗漏,其中3例椎旁静脉短节段渗漏,但未发生肺栓塞,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随访时发现1例患者因再次轻微外伤发生邻近椎体压缩骨折。所有病例直到末次随访时也未发生手术椎体再塌陷或者骨折。结论:OVCF患者首次行PVP手术过程中若发现骨水泥在临近上终板或下终板区域弥散不良,调整穿刺角度进行二次穿刺和骨水泥注入技术能有效改善骨水泥的弥散分布,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椎再塌陷或者骨折的发生,且不会增加骨水泥渗漏或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
关键词: 临床疗效 二次穿刺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8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