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合并髌内侧滑膜皱襞(MP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在庐江县医院骨科治疗的15例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合并MPP患者,将C、D型MPP11例患者纳为病理性MPP组,将A、B型MPP患者4例纳为非病理性MPP组。关节镜下行半月板缝合或成形术,清除MPP。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6个月Tegner评分、IKDC评分。结果术前病理性MPP组患者Tegner评分低于非病理性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的Tegner、IKDC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MPP组与非病理性MPP组患者的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合并MPP患者进行关节镜下治疗,术中对内侧半月板损伤处理的同时,需要切除MPP组织,临床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关节镜 半月板损伤 术前评估 滑膜皱襞 运动损伤30
目的:探究上尿路结石围手术期感染的影响因素及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blumin,Alb)比值对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358例因上尿路结石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是否发生围手术期感染分为感染组(89例)与未感染组(269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手术部位、术前合并症、吸烟及饮酒史、手术相关指标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CRP/Alb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RP/Alb比值对患者发生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吸烟史、手术时长>1.5h、术后白细胞计数、术后中性粒细胞比率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CRP/Alb比值(3.15±0.46)显著高于未感染组(1.55±0.61),P<0.05;吸烟史、术后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长>1.5h、CRP/Alb比值均为影响患者上尿路结石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表明,CRP/Alb比值预测上尿路结石围手术期感染的AUC为0.979,敏感度为92.1%,特异度为93.7%,P<0.05。结论:上尿路结石围手术期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是否存在吸烟史、术后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长>1.5h、CRP/Alb比值较高均为导致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以重视;CRP/Alb对尿路结石患者是否发生围手术期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上尿路结石 围手术期 尿路感染 血清白蛋白 预测价值42
目的比较三维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TureFISP)对膝关节半月板根部的成像质量。方法30例患者采用1.5TMRI3D-SPACE和3D-TrueFISP序列行膝关节成像,计算两组图像半月板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半月板根部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客观评价指标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对膝关节的3DMRI成像中,3D-TrueFISP序列的半月板信噪比、半月板与滑液、半月板与肌肉的对比信噪比高于3D-SPACE序列,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成像3D-TrueFISP序列组的主观评分高于3D-SPACE序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半月板前、后根部及外侧半月板前根部成像2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半月板根部的MRI成像效果,3D-TrueFISP序列优于3D-SPACE序列。
关键词: 半月板 图像质量 磁共振成像 胫骨 膝关节20
在心血管病外科治疗领域中,鱼精蛋白作为肝素拮抗剂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患者在结束心肺转流(CPB)后,鱼精蛋白的给药剂量不足或过量都可能增加术后的出血风险。理想的给药剂量既可以拮抗残存的肝素,又可以降低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鱼精蛋白的给药方案始终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鱼精蛋白对凝血系统影响的研究,及国内外关于CPB后鱼精蛋白给药剂量的方法,为确定理想的鱼精蛋白给药方案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中和 体外循环 心肺转流 抗凝 肝素 鱼精蛋白27
目的总结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行射频消融介入治疗时应用微创体外循环技术(MiECC)辅助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本院22例室速射频消融介入手术患者在本单位定制的闭合式回路MiECC辅助下完成。对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基本情况、术中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22例患者均在MiECC辅助下完成射频消融并于术毕立即撤除。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为95%,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见严重并发症,均好转出院。结论对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MiECC辅助可以提供安全保障、降低手术风险。
关键词: 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微创体外循环 闭合式回路47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三尖瓣手术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3月本院心外科121例行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三尖瓣手术患者的ECC及其围术期资料,其中三尖瓣成形110例,三尖瓣置换11例。再次心脏手术101例。ECC中60例采用浅低温,61例采用常温,均不阻断升主动脉维持心脏跳动。63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和颈内静脉插管,58例采用股动脉和股静脉插管,ECC中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和超滤技术。结果全组患者ECC时间(125.08±37.6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5.0(8.0,22.5)h,ICU停留时间2.0(1.0,4.0)d。有6例患者围术期死亡,均为再次心脏手术,其余115例痊愈出院,术后住院天数7.0(5.0,12.0)d。使用单静脉插管组患者的ECC时间少于双静脉插管组患者(P<0.05);老年组患者的术后住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P<0.05)。结论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三尖瓣手术中个体化的体外循环插管及灌注流量,常规使用VAVD和超滤技术,可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但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仍较高。
关键词: 三尖瓣 体外循环 全胸腔镜 微创手术 心脏不停跳24
目的研究主动脉瓣修复(AVr)手术早中期结果及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经主动脉瓣CT评估,单纯进行AVr与根部重建手术的127名患者数据。使用Kaplan-Meier方法对结局事件(死亡、二次手术、中度AR和重度AR)进行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AR的风险因素。结果住院期间30d死亡率为1.6%,1年生存率99.1%,3年生存率97.7%;1年免二次手术率98.1%,3年免二次手术率96.8%;2年免重度AR率96.2%;2年免中度及以上AR率90.0%。通过多因素分析,术后中度AR的危险因素是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指数(LVESDi)和术后残留轻度AR。结论AVr手术早中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LVESDi、术后残留轻度AR是术后中度AR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三瓣化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修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二瓣化主动脉瓣 瓣膜病管理55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两种手术方式在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胆总管再发结石患者78例,其中接受LCBDE组和ERCP组各3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结石取净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情况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LCBDE组和ERCP组患者在结石取净率(97.4%vs 100%)、手术成功率(97.4%vs 100%)、并发症发生率(10.3%vs 7.7%)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CBDE组手术时间(210±69.22)minvs (64.77±20.67) min和术后住院时间(8.22±3.28)d vs (4.87±1.36)d明显长于ERCP组(P<0.05)。结论:LCBDE与ERCP均是治疗胆总管再发结石的安全有效手术方案,ERCP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LCBDE短,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ERCP LCBDE 再发胆总管结石 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27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白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6月住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的胆囊结石或胆囊良性息肉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进行传统三孔法LC,观察组20例进行改良经腹白线入路LC;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数字评分(NRS)、住院时间以及主刀医生肩背部疲劳程度等方面。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BM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顺利完成LC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出血、感染、胆瘘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一天VAS评分(1.85±1.26)分,低于对照组的(3.25±1.68)分(P=0.005),NRS疼痛评分(1.75±0.85)分,低于对照组的(3.15±1.42)分(P=0.001);观察组主刀医生肩背部疲劳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经腹白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三孔法LC相比,患者疼痛更轻、创伤更小,并能减轻主刀医生肩背部疲劳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手术时间 治疗效果 胆囊结石 腹白线入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10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双下肢长度差、AOFAS踝-后足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术后发生胫骨力线异常3例,针道感染1例。8例患者胫骨假关节一期骨愈合,其中1例一期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2例未一期骨愈合。双下肢长度差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AOFAS踝-后足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能有效促进胫骨假关节骨愈合,纠正双下肢不等长,保留患肢踝关节屈伸功能。
关键词: Iliazrov技术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再骨折 肢体功能 髓内钉28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9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成再骨折组(23例)和无再骨折组(273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VP术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密度、初次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渗漏与PVP术后再发骨折有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初次骨折椎体数量≥2个、骨质疏松、有骨水泥渗漏是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OVCF患者行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初始骨折椎体数量、骨密度、骨水泥渗漏。
关键词: 临床效果 再发骨折 椎体压缩骨折 相关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42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758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或经皮椎体成形术的OVCF患者资料,分析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临床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OVCF男女发病率比为1∶2.2。(2)年龄50~94(75.2±8.9)岁,70~79岁为好发年龄段。(3)758例患者共发生844个椎体骨折,其中胸椎377个(44.67%),腰椎467个(55.33%)。单节段椎体骨折677例(89.31%)。T11~L2椎体骨折582个(68.96%)。(4)90岁前各年龄段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总体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延长(增加),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CF患者中70~79岁为好发年龄段,女性多于男性,T11~L2椎体为骨折好发部位,单节段椎体骨折最为多见,90岁以前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总体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延长(增加)。
关键词: 手术治疗 椎体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44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胫腓骨下段开放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分期手术治疗18例胫腓骨下段开放骨折患者:一期行急诊清创、腓骨内固定及胫骨外固定支架固定,二期行胫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骨痂开始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并记录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30个月。骨痂开始形成时间2~3(2.5±0.3)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4~8(5.5±1.3)个月。未发生深部感染、骨髓炎、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9例,可1例;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0°~20°,跖屈28°~47°。结论治疗胫腓骨下段开放骨折,一期正确清创和选择合适的腓骨内固定方法,二期行胫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分期治疗 手术治疗 胫腓骨开放骨折 软组织损伤 骨折固定术95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为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临床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应尽早给予相应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目前治疗DDH的常用手术方法为全髋关节置换、Salter骨盆截骨术、Ganz髋臼周围截骨术、Dega髋臼成形术、Pemberton截骨术、Chiari骨盆截骨术、股骨截骨术以及微创术式等,但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仍存在争议。该文就DDH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同心圆关系 股骨头坏死 运动功能 髋手术21
目的探讨单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78例)和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固定,7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高度百分比、矢状位Cobb角、椎管面积。采用改良Prolo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均明显短(少)于对照组(P<0.05)。伤椎高度百分比:两组术后3d、12个月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矢状位Cobb角:两组术后3d、12个月均明显小于术前(P<0.01),术后12个月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术后12个月两组均行拆除内固定术,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Prolo功能评分评价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固定相比,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同样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 固定方式 植骨融合 短节段 胸腰椎骨折3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