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研究IRF1基因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上游受到miR-23a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Real-timePCR在舌鳞癌组织中检测IRF1基因的表达水平。构建IRF1的过表达质粒,通过MTT实验和TUNEL实验分别检测IRF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生物信息学预测以及荧光报告载体实验验证IRF1是miR-23a的直接作用的靶基因。进一步检测舌鳞癌组织中miR-23a的表达水平以及封闭miR-23a表达后,舌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改变。结果:在舌鳞癌组织中IRF1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降低。在舌鳞癌细胞中过表达IRF1,细胞的生长活性明显降低,而紫杉醇诱导的凋亡指数升高。TargetScan预测miR-23a可以与IRF1的3‘UTR相结合。经证实miR-23a可以直接与IRF1的3‘UTR结合,进而调控IRF1的表达。miR-23a在舌鳞癌组织中表达异常升高,并且封闭miR-23a的表达后,舌鳞癌细胞的生长活性明显降低,而紫杉醇诱导的凋亡指数升高,与过表达IRF1所得结果一致。结论:IRF1受到miR-23a的调控抑制舌鳞癌细胞的生长活性并促进其凋亡。IRF1在舌鳞癌发生发展中是抑癌基因,而miR-23a作为IRF1的上游调控因子,是舌鳞癌发生发展中的致癌基因。
关键词: 口腔舌鳞状细胞癌 干扰素调节因子1 生长活性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26
目的:为寻找肝细胞癌相关预后的铁死亡基因,寻找独立预后的因素,构建肝细胞癌患者铁死亡的预后模型。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TCGA-LIHC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使用Perl语言对TCGA-LIHC的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数据进行提取。使用R语言的limma包对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数据进行差异分析。使用R语言的org.Hs.eg.db包对差异的铁死亡基因进行id注释,使用R语言的colorspace,stringi和ggplot2包对铁死亡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Perl语言对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信息和TCGA-LIHC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状态进行整合,通过单因素cox分析,筛选出与LIHC患者生存预后显著相关的铁死亡基因,然后使用多因素cox分析对模型进行构建。使用R语言的survival包对肝细胞癌铁死亡预后模型进行分组,并且进行KM生存分析。使用R语言的pheatmap包对铁死亡预后模型进行风险曲线,生存状态图的绘制。使用Perl对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状态,年龄,性别,TNM分期与铁死亡预后模型进行整合,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寻找独立预后的因素,并使用了ROC曲线对模型的预后因素进行了评估。结果:TCGA-LIHC包含了个50正常组织,374个肝细胞癌组织。通过差异分析,共得到了TCGA-LIHC相关铁死亡差异基因83个,其中上调基因70个,下调基因13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responsetooxidativestress和cellularresponsetooxidativestress是主要的铁死亡相关生物过程;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Ferroptosis和Centralcarbonmetabolismincancer是主要的生物通路。单因素cox分析筛选出了31个铁死亡预后相关基因,多因素cox分析构建了10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FANCD2,ZEB1,BLOC1S5-TXNDC5,HMOX1,GABARAPL1,FLT3,IDH1,G6PD,VDAC2,MYB),多因素cox回归中的系数如下: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0.3774×FANCD2的表达)+(-0.3774×ZEB1的表达)+(-0.3774×BLOC1S5-TXNDC5的表达)+(-0.3774×HMOX1的表达)+(-0.3774×GABARAPL1的表达)+(-0.3774×FLT3的表达)+(-0.3774×IDH1的表达)+(-0.3774×G6PD的表达)+(-0.3774×VDAC2的表达)+(-0.3774×MYB的表达)。KM生存分析显示,预后模型低表达的患者生存中更具备优势,P=1.992e-08。风险曲线,生存状态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分别显示了clinicalstage的P<0.001和P=0.004,riskScore的P<0.001。ROC曲线评估了铁死亡模型的AUC为0.736,clinicalstage临床分级的AUC为0.701,这证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了10个肝细胞癌相关的铁死亡基因模型,可以用于患者预后的评估。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肝细胞癌 铁死亡 预后评估 风险曲线44
目的分析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致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2017年4月-2021年1月接受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根据有无发生心脏毒性分为发生心脏毒性组和未发生心脏毒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心脏毒性的有43例,发生率为21.5%。其中,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期间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占5.5%(11/200),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治疗期间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占20.5%(41/200),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同时,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治疗期间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期间[14%(12%,17%)vs.7%(3%,10%),P<0.001]。与未发生心脏毒性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脏毒性患者中有高脂血症史的占比显著升高(P<0.01),而使用右雷佐生的占比显著降低(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脂血症史[OR=3.672,95%CI(1.499,8.992),P=0.004]、右雷佐生使用情况[OR=0.154,95%CI(0.072,0.330),P<0.001]与心脏毒性的发生相关。结论高脂血症史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致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右雷佐生则是保护因素。
关键词: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 吡柔比星 影响因素 心脏毒性 曲妥珠单抗48
目的探讨中药饮片联合化疗对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食管癌患者82例纳入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接受了常规放疗;同时观察组还接受了化疗和中医治疗;对比疗效。结果研究中纳入的82例受试对象,病理类型以鳞癌居多。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观察组更高;同时观察组疾病进展率仅为5.13%,也低于对照组;疾病控制率观察组为94.87%,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为10.26%,低于对照组。短期随访6个月,观察组未见转移患者,对照组检出2例。CA19-9、CEA及SCC治疗前水平均异常增高;治疗后以及短期随访(6个月)的上述3种标志物水平分别低于同组治疗前的水平,治疗后的3种血清标志物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其表达水平观察组也更低。结论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对早期食管癌患者疗效优越,不良反应少,病情控制稳定,有助于改善预后。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中药饮片 中西医结合 早期化疗 肿瘤细胞 食管癌26
目的筛选可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集41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样本,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开展乳腺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建立乳腺癌血清代谢指纹图谱。结果随机森林算法(RF)能有效区分乳腺癌Ⅱ期组、乳腺癌Ⅲ期组及健康对照组。在乳腺癌组样本和健康组样本中共筛选出4种具有明显差异的代谢物: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1-棕榈酸单甘油酯。结论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1-棕榈酸单甘油酯的水平变化可能反映了乳腺癌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潜在代谢变化,可引起脂肪酸代谢紊乱,有可能成为潜在的乳腺癌标志物。
关键词: 乳腺癌患者 代谢组学 早期诊断 气相色谱-质谱法 血清15
目的了解基底细胞癌(B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总结330例B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0例患者,男女比约为1.4∶2,平均年龄(64.94±12.31)岁,≥60岁的患者占67.88%。发病部位以头面部最多(85.50%),其中以鼻部为主(44.32%);曝光部位以头面部为主,其中硬斑病样型全部位于头面部。病理亚型方面,结节性最多(55.15%),腺样型次之(18.79%);而结节型患者溃疡发生率(48.35%)相较于非结节型患者(28.38%)更高。比较不同病理亚型、不同发病部位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节型(80.22%)与躯干部位(80.00%)符合率最高,外阴部位符合率最低(33.33%);且结节型的诊断符合率高于非结节型。结论BCC在大于60岁的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浅表型BCC诊断符合率低,易误诊为鲍温病、脂溢性角化;色素型易与恶性黑色素瘤混淆,因此对可疑皮损要尽早进行皮肤镜、病理检查,从而明确诊断;外阴部位BCC诊断符合率低,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外阴等特殊部位的新生物。
关键词: 临床诊断 基底细胞 病理学特征 病理资料 皮肤肿瘤5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面分期手术治疗早期卵巢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早期卵巢癌患者94例分为腹腔镜组和对照组,各47例。腹腔镜组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全面分期手术治疗,对照组在全麻下实施开腹全面分期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对比2组围手术期情况、应激反应指标、并发症、复发率。结果2组手术时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盆腔淋巴结切除数较对照组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均高于术前1d,但腹腔镜组COR、E、ACTH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面分期手术在早期卵巢癌治疗中具有应激反应轻、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 全面分期手术 应激反应 早期卵巢癌 机体损害 腹腔镜26
目的探究儿童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95例肾母细胞瘤患儿,随访中位时间为(63.92±3.61)个月,所有患儿均获得完整随访。依据术后恢复状况将患儿分为两组为无瘤生存组(83例),死亡组(12例),对影响儿童肾母细胞瘤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无瘤生存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术前放化疗比率与死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症状表现、发病部位、高血压、合并畸形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术前放、化疗治疗是影响儿童肾母细胞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术前放化疗治疗均是影响肾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干预中需首先明确患儿肿瘤类型,同时明确肿瘤分期,依据病情表现给予术前放、化疗治疗,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 临床特征 儿童时期 病理特征 肾母细胞瘤 预后状况2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M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0例MM患者3年生存率为63.33%(76/120)。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肌酐、乳酸脱氢酶(LDH)、血钙(Ca)、β2微球蛋白(β2-MG)、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与MM患者预后有关(P<0.05),年龄、性别、骨髓浆细胞比例、Durie-Salmon(DS)分期、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血红蛋白(Hb)、血小板、球蛋白、荧光原位杂交(FISH)高危遗传学异常与MM患者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肌酐≥176.8μmol/L、LDH≥240U/L、Ca≥2.6mmol/L、β2-MG≥5.5mg/L、NLR≥2.4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高血肌酐、高LDH、高钙、高β2-MG、高NLR的MM患者预后较差,临床需加以重视。
关键词: β2微球蛋白 中性-淋巴细胞比值 乳酸脱氢酶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29
目的分析眼眶肿瘤摘除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眼眶肿瘤患者118例,患者均接受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收集患者相关资料,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分析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8例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3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20%(38/118)。118例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预后良好92例、预后不良26例,预后不良占比22.03%(26/118)。预后不良组中年龄≥75岁、手术时间≥3h、眶内肿瘤、恶性肿瘤、肿瘤边界模糊、存在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累及深部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性别、病程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手术时间≥3h、眶内肿瘤、恶性肿瘤、肿瘤边界模糊、存在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累及深部为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年龄≥75岁、手术时间≥3h、眶内肿瘤、恶性肿瘤、肿瘤边界模糊、存在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累及深部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故临床上应该强化对上述患者的相关预防干预,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 手术治疗 术后并发症 眼眶疾病 眼眶肿瘤摘除手术 解剖结构20
目的探究脑膜瘤相关蛋白(MAC30)表达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TC方案进行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AC30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技术检测MAC30mRNA表达水平,分析MAC30水平与化疗效果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AC30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MAC30蛋白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率为81.2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率23.44%(P<0.001);NSCLC组织中MAC30m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MAC30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相关(P<0.001)。不同效果组的患者组织MAC30mRN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R组及PR组患者MAC30mRNA水平明显低于PD组患者(P<0.05)。MAC30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MAC30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化疗效果和预后相关,可能作为NSCLC化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相关评估指标。
关键词: 化疗效果 脑膜瘤相关蛋白 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药物 预后29
目的探讨Arg1及FOXQ1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胃癌患者10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rg1及FOXQ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的关系等。结果胃癌组织的Arg1及FOXQ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Arg1及FOXQ1在弥漫型胃癌、低分化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中表达较高(P<0.05)。Arg1高表达及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个月、45.6个月,FOXQ1高表达及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8个月、44.1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Arg1高表达及FOXQ1高表达均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rg1及FOXQ1在胃癌中高表达,同时与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及弥漫型胃癌密切相关,并可作为预后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临床特征 叉头框蛋白Q1 精氨酸酶-1 胃癌 预后23
目的探讨Akt、mTOR和PD-L1表达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9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kt、mTOR和PD-L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量与NSCLC临床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D-L1主要在肺癌细胞及癌间质细胞中表达,96例癌细胞中PD-L1NSCLC阳性率为58.33%,癌间质细胞中其阳性表达率为63.54%。PD-L1表达与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Akt在细胞核及细胞质中均有表达,mTOR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Akt及mTO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2%、62.50%。Akt表达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部位无关(P>0.05)。mTOR表达与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D-L1在Akt阳性组中表达率高于Akt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在mTOR阳性组中表达率高于mTOR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存活45例,总生存率为46.88%,PD-L1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60.00%,高于PD-L1阳性组的37.50%(P<0.05),Akt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65.79%,高于Akt阳性组的34.48%(P<0.05),mTOR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72.22%,高于mTOR阳性组的31.67%(P<0.05)。结论Akt、mTOR和PD-L1过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关系,对患者的预后判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临床病理特征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肺癌 蛋白激酶B 雷帕霉素靶蛋白 预后52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4例食管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12例)、非AKI组(112例)。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合并症、围手术期指标等。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AKI组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占比高于非AKI组,AKI组患者年龄大于非AK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性别、合并慢阻肺、冠心病、BMI、BUN、Cr、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年龄为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及年龄为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应该针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AKI发生率。
关键词: 危险因素 急性肾损伤 消化道重建 食管癌 食管癌切除术26
目的探讨脉管或神经浸润(LVI/PNI)在早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手术的523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术后5年无病生存期(DFS)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LVI/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别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复发预测模型,并用C-index和校正曲线检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共73例(14.0%)早期胃癌患者存在LVI/PNI(+)。LVI/PNI(+)多见于术前血CEA升高、Lauren分型为弥漫型/混合型、肿瘤分化更差、T1b期或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均<0.05)。LVI/PNI(+)和LVI/PNI(-)组5年DFS率分别为69.9%和88.0%,存在明显差异(P<0.001)。预后分析显示:年龄>65岁(HR=3.170,P<0.001)、术前血CEA>5ng/ml(HR=1.491,P=0.041)、T1b期(HR=1.763,P=0.028)、淋巴结转移阳性(HR=2.493,P=0.004)和LVI/PNI(+)(HR=1.917,P=0.018)是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5个指标构建早期胃癌复发Nomogram预测模型,内部验证显示C-index为0.744,模型预测曲线与实际曲线也存在较高的吻合度。结论LVI/PNI是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LVI/PNI构建的Nomogra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决策。
关键词: Nomogram模型 内镜技术 早期胃癌 脉管或神经浸润 预后2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