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屈光度与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结构的相关性,以为近视患者视力控制和相关眼底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94例近视患者(94眼)为研究对象,依据患眼屈光度[用等效球镜度数(SER)表示]将其分为低度组(-0.75 D~<-3.00 D,28例)、中度组(-3.00D~<-6.00 D,34例)和高度组(≥-6.00 D,32例)。三组均采用电脑验光仪测定SER;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定黄斑区不同方位RT及DVD;采用微型视野计测定黄斑区不同方位MS。比较三组黄斑区不同方位RT、DVD及MS;分析ER与黄斑区不同方位RT、DVD及MS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黄斑区颞侧、鼻侧、上方、下方RT、DVD及M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黄斑区中心凹RT、DVD及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组黄斑区颞侧、鼻侧、上方、下方RT、DVD及MS低于中度组和低度组,且中度组低于低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ER与黄斑区颞侧、鼻侧、上方、下方RT、DVD及MS存在相关性(P<0.05),与黄斑区中心凹RT、DVD及MS无相关性(P>0.05)。结论 随着近视患者屈光度的增加,黄斑区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微循环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
关键词: 屈光度 微循环结构 眼部疾病 近视 黄斑区27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PON患儿的临床特点。探索VEP、OCT以及mfVEP在PON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转归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及眼科病区经专业医师确诊符合视神经炎诊断的儿童60例,按照不同的病因分为孤立性视神经炎组(ON组)28例、多发性硬化组(MS组)11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组(ADEM组)14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组(NMOSD组)7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组别的PON患儿在影像学、血清学以及眼部检查的差异。同时,于初诊、半月、1月、3月、6月及1年行VEP、OCT以及mfVEP检查,观察上述检查在疾病及转归中的变化。结果:对比MS和NMOSD组,ON组患儿易表现为单眼发病,ADEM组患儿易表现为双眼发病(P<0.05);在疾病急性期,ON组MS组对视力的影响较小,ADEM组和NMOSD组对视力的影响大(P<0.001);相对于MS和ADEM组,ON组患儿对激素较为敏感,而NMOSD组对激素不敏感或效果较差(P<0.05)。VEP检查对MS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治疗的效果;OCT检查可以直观的反应NMOSD组的pRNFL明显变薄,可作为NMOSD的鉴别诊断,可评估NMOSD的疾病进展,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mfVEP检测在视神经的损伤及追踪恢复上的检查应用价值要优于传统VEP和视野检测。结论:VEP、OCT及mfVEP检测可以更直观的反映不同病因PON患儿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多焦视诱发电位 小儿视神经炎 病因诊断 视觉诱发电位29
目的:观察针刺原穴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干眼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人工泪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原穴疗法。治疗30d后对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chirmerI、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35/40),高于对照组的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UT、SchirmerI水平均升高,FL、OSDI评分均下降,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经络之原穴联合人工泪液可促进干眼症患者泪液分泌、增加泪膜的破裂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单用人工泪液治疗。
关键词: 临床表现 人工泪液 干眼症 综合疗效 针刺原穴45
分析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选取64例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未应用人工泪液治疗,实验组应用人工泪液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实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泪液分泌检查(SIT)、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等相关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进行人工泪液治疗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效果。
关键词: 临床疗效 人工泪液 干眼症 手术治疗 白内障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高血糖引起的,以视网膜微血管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等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手持式免散瞳视觉电生理诊断设备(RETeva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凭借其无创性、可定量、方便快捷等优势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及DR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就RETeval、OCT及OCTA的原理及其在DR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手持式免散瞳视觉电生理诊断设备 眼部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5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04/08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82例203眼,根据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98眼)和非糖尿病组(非DM组,105眼),DM组患者按照白内障术后30mo是否发生PCO分为PCO组(26眼)和非PCO组(72眼)。比较DM组和非DM组术后PCO的发生及分级情况,分析术前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因素对DM组患者白内障术后PCO发生影响。结果:术后12、18、24、30mo,DM组患者PCO发生率分别为10.2%、14.3%、22.4%、26.5%,非DM组患者分别为2.8%、4.8%、10.5%、14.3%,两组患者PCO程度均逐渐加重,且DM组患者各时间点PCO程度均重于非DM组,(均P<0.05)。PCO组和非PCO组患者术前糖尿病病程、存在DR情况均有差异(P<0.05),术前HbA1c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混浊程度较重,糖尿病患者术前糖尿病病程、存在DR是影响PCO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后囊膜混浊 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39
目的:探讨6例早产儿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08/2019-01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就诊的FEVR早产儿6例,均于全身麻醉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例资料及病情特点。结果:患儿6例均有明确的早产病史,初始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曾接受过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其中2例患儿接受过2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随访中眼底检查和FFA检查结果显示符合FEVR的特征。全身麻醉下2例患儿FFA检查后行激光光凝治疗;1例行眼底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1例给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2例患儿FFA检查显示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不伴渗漏,随访观察。结论:临床上早产儿FEVR初始诊断容易误诊为ROP,随访观察视网膜周边持续存在无血管区或病情加重,需行FFA检查明确诊断。FEVR是终身疾病,在婴幼儿期病变迅速发展,早期正确的诊断可使患儿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及遗传咨询建议。
关键词: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无血管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视网膜血管区33
生物体内存在自主性的近24h为周期的振荡,即昼夜节律。生物钟是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时钟系统,由中央和外周生物钟共同组成。生物钟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组成转录-翻译振荡环路,通过神经传导和体液途径输出信号,进而实现对机体生理生化和行为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哺乳动物的眼球包含一个完整的生物钟系统,该系统可调节眼球重要的生理功能和多种参数的昼夜节律变化,各种原因引起的生物钟基因异常,将影响眼球的昼夜节律,并可能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具有昼夜变化的特点,生物钟基因表达的改变不仅参与了眼部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还可能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靶点。本文介绍了角膜疾病、青光眼、近视的昼夜节律特点及相关生物钟调控机制。深入探究生物钟与眼部疾病的关系可为眼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基因表达 昼夜节律 生物钟 疾病预防 眼部疾病41
目的:观察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的差异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裂孔愈合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6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内界膜剥除组8例8眼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14例14眼,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治疗后1wk,1、3mo的非接触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OCT检查等指标。结果:内界膜剥除组黄斑裂孔愈合率为75%,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组裂孔愈合率为93%,两组之间无差异(P=0.527)。两组患者术后BCVA的变化趋势相似,在时间上有差异(F时间=18.426,P时间<0.001),但组间及交互无差异(F组间=1.319,P组间=0.289;F组间×时间=1.658,P组间×时间=0.211)。两组患者术后1wkBCVA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0、-3.092,均P<0.05);内界膜翻转覆盖组术后3moBCVA较术前视力提高(t=2.503,P=0.019)。两组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总体比较无差异(F时间=1.054,P时间=0.346;F组间=0.110,P组间=0.750;F组间×时间=2.391,P组间×时间=0.152)。结论:两种黄斑内界膜剥除方式均能有效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后黄斑结构愈合形态较好,术后视功能提升较为满意。
关键词: 内界膜 特发性 翻转剥除 覆盖 视力受损 黄斑裂孔23
高眼压是V4c型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植入术后最为关注的并发症,其出现时间整体上分为三个时期:术后早期(术后1wk内)、术后中期(术后1~4wk)及术后晚期(术后1~3mo)。术后早期眼压升高主要是由术中黏弹剂残留引起,术后中期主要是激素药物使用引起,术后晚期则可能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正确识别各种眼压升高的机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预防青光眼等长期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术后眼内压升高出现的时间和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 激素药物 色素播散 青光眼 高眼压 黏弹剂34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具有调节基因表达功能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可以在包括血清或血浆在内的许多生物液中由细胞和组织释放。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的miRNA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表达可特异性增高或减少,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清和血浆中某些miRNAs在DR中存在特异性表达并参与DR的发生发展,并且能够成为诊断DR以及监测DR进展的生物标志物。此外,调节这些miRNAs水平可能能够延缓DR进展,以便对DR患者进行早期干预,miRNAs有望成为DR的新型治疗靶点。本文主要就近年miRNAs诊断DR、监测DR的进展及作为可能的新型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 microRNAs 生物标志物 疾病进展 病变诊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力丧失31
高度近视并发的眼底病变是不可逆的致盲眼病之一。在高度近视眼底的一系列并发病中,后巩膜葡萄肿(PSS)是最基础的病变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就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机制、检查方法、分类及治疗展开综述,为临床上后巩膜葡萄肿的防控提供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 发病机制 后巩膜葡萄肿 巩膜 眼底病变 高度近视45
目的:探讨改良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及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将我院2017-03/2021-03收治的60例60眼翼状胬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30眼,对照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1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角膜创面修复时间,术前和术后1、3mo的干眼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值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963,P=0.01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2.643,P<0.05),角膜创面修复时间短于对照组(t=2.182,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3mo,干眼评分与术前比较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t=2.082、3.956,均P<0.05)。术后1、3mo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比较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t=4.245、2.070,均P<0.05);术后1、3mo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值与术前比较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t=2.076、2.223,均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2)。结论:改良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可有效改善翼状胬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泪膜功能,利于术后角膜创面修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泪膜 移植 羊膜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23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药物治疗感染性角膜溃疡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8-12/2020-03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病原学检查为阳性、溃疡及浸润深度≤1/2角膜厚度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30例30眼,经常规抗感染治疗3~7d,溃疡无明显好转或者浸润继续加重,采用局部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滴眼液治疗,术后随访3~6mo,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2例12眼经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眼液治疗后,其中11例11眼感染控制,溃疡逐渐愈合;1例1眼因浸润加重行角膜移植术。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8例18眼经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局部抗真菌治疗后,其中13例13眼逐渐愈合,2例2眼在第1次消融后又出现苔被样改变,但病灶面积较前明显收缩,予再次消融治疗后逐渐好转;3例3眼无效,最终行角膜移植术。治愈患者26例26眼,术后随访3~6mo,感染无复发,角膜遗留斑翳或白斑,真菌感染患者复查共聚焦显微镜未查见菌丝。结论:对浸润深度≤1/2角膜厚度的感染性角膜溃疡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愈合、改善视力,且未见明显并发症。
关键词: 创面愈合 眼外科手术 眼部感染 等离子消融 角膜溃疡25
目的:对伴发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高度近视患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01/2019-07我院40岁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232例461眼。根据患者的眼底像及OCT检查结果分为无脉络膜病变组99例255眼和脉络膜病变组133例206眼,脉络膜病变包括脉络膜萎缩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对各类病变患病率与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高度近视患者中黄斑部脉络膜病变166眼(36.0%),其中脉络膜萎缩90眼(19.5%),脉络膜新生血管76眼(1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眼轴长度是影响脉络膜萎缩患病的因素(P<0.01),年龄、眼轴长度是影响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病的因素(均P<0.01),性别、年龄和眼轴长度是影响脉络膜病变患病的因素(均P<0.01)。结论:高度近视患者易发生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女性患病率较高,并且随着高度近视患者年龄的增长及高度近视程度的加深,患病率不断增加。
关键词: 中老年 发病机制 患病率 脉络膜病变 高度近视4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