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关怀护理模式对急诊患儿治疗情绪、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4月—2021年5月儿科急诊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基本资料组间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 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医疗恐惧评分、治疗配合度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关怀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医疗恐惧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 Frankl 治疗依从性评分和 Houpt 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 时机理论对急诊患儿进行关怀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医疗恐惧,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关怀护理 医疗恐惧 急诊患儿 护理满意度 时机理论 治疗配合度99
目的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体征及危险因素,为支气管哮喘患儿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简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该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374例,门诊患儿就诊当日采集咽拭子,住院患儿24h内采用负压吸引器采集患者2mL鼻咽部分泌物,检测RSV、ADV、IVA、IVB、PIVI、PIVII、PIVIII7项病毒抗原,根据病毒检测结果是否阳性分为试验组(n=191)和对照组(n=18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生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74份样本中病毒阳性率为51.07%(191/374),阳性标本中病毒种类构成比占前3位的分别为RSV占41.36%(79/191)、ADV占30.36%(58/191)和PIVIII占9.42%(18/191)、IVA占5.24%(10/191)、PIVII占5.24%(10/191)、PIVI占3.66%(7/191)、IVB占1.57%(3/191)。男女患儿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7.96%(94/196)和54.49%(97/1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7,P>0.05);1~3岁患儿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3岁组(χ~2=6.412,P<0.05);两组间哮喘发作次数、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哮喘发作次数>3次、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发病季节是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生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哮喘患儿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时感染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以RSV为主要病毒病原,应针对哮喘发作次数>3次、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可降低哮喘患儿发生呼吸道病毒感染。
关键词: 儿童支气管哮喘 呼吸道病毒感染 病例对照 病毒病原 糖皮质激素31
目的研究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和外源性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按照其是否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分为呼吸机相关肺炎组(55例)和非呼吸机相关肺炎组(72例)。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机相关肺炎组气管内吸引>8次/d、机械通气过程中再插管的患儿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呼吸机相关肺炎组,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显著低于非呼吸机相关肺炎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呼吸机相关肺炎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内吸引>8次/d、机械通气过程中再插管、NCIS评分较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住院时间较长均为影响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OR=1.986、2.012、1.927、1.988、1.765,均P<0.05)。结论气管内吸引>8次/d、机械通气过程中再插管、NCIS评分较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住院时间较长均为影响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可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改善预后效果。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呼吸机相关肺炎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预后效果26
目的:建立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对承德市手足口病流行情况进行预测,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来自承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承德市中心医院诊疗记录相关数据,利用R软件对承德市手足口病发病例数逐月统计,采用季节性疏系数模型进行模型拟合及预测分析。结果:承德市手足口病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分布,病例集中在第三季度,第二季度为发病次高峰。选用ARIMA(0,1,2)疏系数模型预测未来三年各月份发病例数结果最优。结论: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能较好拟合手足口病季节发病变化趋势,应用于早期预警及防控工作。
关键词: ARIMA乘积季节模型 儿童感染病 手足口病 早期预警 疾控中心26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联合早期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新生黄疸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给予其早期抚触。比较组间治疗前后每日排便次数与黄疸指数。结果:治疗前组间每日排便数、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d、第2d、第3d观察组排便次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d、第2d、第3d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蓝光照射联合早期抚触效果显著,可显著增加患儿每日排便次数,同时可使其黄疸指数降低,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临床表现 抚触治疗 新生儿黄疸 早期抚触 蓝光照射27
目的总结循环支持的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在儿科重症疾病中临床应用的经验。方法收集本院ECMO团队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循环支持的ECMO治疗的14例儿科重症病例,回顾性分析与总结其临床资料。结果共14例行循环支持ECMO治疗的患儿,其中男性6例(42.9%);置管时平均年龄为(6.9±4.2)岁;平均体重(26.7±13.8)kg;均为静脉-动脉(V-A)ECMO模式;ECMO中位时间为4(2,9)d;套包更换率14.2%,最长套包使用时间26d;成功撤机率50%,出院存活率50%;病种:暴发性心肌炎8例,其中2例死亡;休克3例,其中2例死亡;体外心肺复苏2例,均死亡;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例,死亡。出现并发症包括静脉血栓2例,肢端缺血1例,颅内出血1例。结论ECMO辅助治疗可以为循环衰竭的重症患儿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暴发性心肌炎患儿整体成活率及预后较好,但对于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病情较复杂的患儿,成活率及预后较差。
关键词: 体外膜氧合 儿科重症疾病 动脉-静脉模式 心脏衰竭 暴发性心肌炎25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以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社会认知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高度异质性的神经发育疾病。由于ASD是导致患儿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逐渐引起社会关注,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功能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ASD患者的脑结构探索中。当大脑组织活动时,活动区域血液中含氧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比例发生变化,脑功能MRI技术利用这一原理,记录脑内信号变化,能够监测评估ASD患者脑功能变化的情况,这一发现对深入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SD的发生不仅仅是功能异常,也存在一定的脑解剖结构异常基础。本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从语言方面、社交方面及执行能力等方面对脑功能MRI在AS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基本发育障碍 磁共振成像 神经发育疾病 脑功能 自闭症谱系障碍30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的效果,为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高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照新生儿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及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率。结果研究组在感染控制、质量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和布局设施评分分别为(93.32±2.25)、(91.25±2.02)、(91.25±2.36)和(93.25±2.2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1.25±2.36)、(80.25±2.36)、(81.02±2.48)和(83.02±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效果较好,能够满足新生儿护理需求,对新生儿护理质量提升有一定帮助,且能够提高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临床护理 优质护理管理 护理模式 新生儿护理 环境护理32
目的 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规范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为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高唐县人民医院分娩的新生儿80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新生儿实施传统临床护理,研究组新生儿实施规范化护理。比较两组家长护理满意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研究组家长护理总满意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住院时间为(3.80±0.35) d,短于对照组的(5.15±0.7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规范化护理可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不但可提升家长护理满意率,而且能降低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不良事件 护理效果 新生儿 母乳喂养 规范化护理31
目的 将认知护理干预应用于斜视患儿手术护理的过程中,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随机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斜视患儿100例,采用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服务,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上为观察组患儿加用认知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明显较高(P <0.05);两组患儿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在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上,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明显较低(P <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对照组患儿家长相比明显较高(P <0.05)。结论 将认知护理干预作为斜视手术患儿的理想护理方法可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状态,构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保证了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可以将其作为斜视手术患儿的理想护理方案。
关键词: 家属护理 抑郁评分 斜视手术 焦虑评分 生活质量 认知护理干预38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临床用药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8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41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用药方案及癫痫发作控制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1例癫痫患儿中,男女比例1.04∶1,年龄9个月~19岁,其中>1~3岁患儿占比最大,为32.56%。经抗癫痫药物治疗,341例患儿Ⅱ级以上总体发作控制率为84.45%。单药治疗、双药治疗、三种联合治疗及三种以上联合治疗Ⅱ级以上控制率分别为94.45%、85.14%、69.64%和45.45%。单药治疗中使用率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多药治疗中使用率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和托吡酯。单药治疗以左乙拉西坦为主,联合治疗以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或托吡酯为主。结论:儿童癫痫发病以婴幼儿期最多,药物治疗总体控制率较高,新型抗癫痫药物和传统抗癫痫药物在治疗选择中使用率相当,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在各发作类型及各种治疗方案中使用率最高。治疗药物选择主要为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主要为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
关键词: 儿童 单药治疗 抗癫痫药物 用药特点 癫痫62
目的:探讨儿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儿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药学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例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GC)引发股骨头坏死的病例,通过查阅文献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激素使用剂量、基因多态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患儿发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高危因素以及预防儿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药学干预措施。结果:年龄>10岁、每日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接受激素冲击治疗是发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高危因素。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研究仍缺乏定论。为减少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注意进行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必要时可考虑联用双磷酸盐预防治疗,但应注意进行相关的评估和用药监测。结论:年龄和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是儿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注意钙剂、维生素D以及双磷酸盐的补充。
关键词: 儿童疾病 用药监测 糖皮质激素 股骨头坏死 高危因素28
目的:探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入住我院,胎龄≤30周且体质量≤1500g,生后28d不能撤离无创呼吸机和(或)脱氧的早期BPD患儿住院资料。按使用药物分为地塞米松(DXM)组24例、氢化可的松(HC)组37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儿早期接受咖啡因预防呼吸暂停、限制液体量、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存在感染时使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H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疗程10d;DXM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疗程9d。比较三组患儿的围产期因素、治疗过程及临床结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XM组和HC组患儿出生体质量较低,胎龄较小(P均<0.05)。矫正胎龄36周时,三组BPD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DXM组总用氧时间短于对照组和HC组(P均<0.05)。结论:使用DXM或HC治疗早期BPD不能有效降低矫正胎龄36周时中重度BPD的比例,但应用DXM缩短了BPD患儿的用氧时间。
关键词: 低出生体质量儿 地塞米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氢化可的松45
目的:观察蜂蜜联合无损伤包扎法对新生儿枕部压力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南部非洲国家博茨瓦纳的仰加圭转诊医院新生儿科2018年4月~2020年2月期间98例新生儿共116处枕部压力性损伤,采用随机分组进入常规治疗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操作流程为:常规清创后采用0.5%碘伏溶液消毒创面,待干,再无菌生理盐水擦洗创面,待干,后随机进入常规治疗组给予Betadine软膏(含10%聚维酮+1%有效碘)敷料盖于创面;或进入观察组给予蜂蜜涂于创面,然后用无损伤包扎法。两组治疗期间均结合全身综合护理,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压力性损伤愈合量表(PUSH)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前7次换药疼痛评分平均均值[(2.52±0.735)分]低于常规治疗组[(3.04±1.010)分];两组PUSH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比常规治疗组明显;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48/50,96.0%)高于常规治疗组(37/48,77.1%),愈合时间观察组[(13.86±2.499)d]较常规治疗组[(17.58±3.712)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蜜联合无损伤包扎法治疗新生儿枕部压力性损伤有效,能促进创面愈合;相比常规Betadine软膏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更高,有效缩短压力性损伤的愈合时间,且经济效益大。
关键词: 压力性损伤 愈合时间 新生儿 无损伤包扎法 蜂蜜2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机械通气组和联合组,各54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机械通气组,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联合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结果:相比机械通气组的79.63%,联合组总有效率96.3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机械通气组,联合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呼吸暂停次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机械通气组,联合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更低,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机械通气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安全性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机械通气1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