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分析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平喘、抗感染、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扩血管、利尿等)及必要时的洋地黄类强心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重组人脑利钠肽连续治疗72 h后改为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临床效果、血液中脑钠肽前体浓度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脑钠肽前体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2%,对照组为14.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临床治疗效果 呼吸科危急重症 常规治疗 肺心病心力衰竭 重组人脑利钠肽29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中丙型肝炎分布特征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收治的1 31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肝功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合并丙型肝炎组和未合并丙型肝炎组,对比合并丙型肝炎组和未合并丙型肝炎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并分析引发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52例患者发生丙型肝炎,丙型肝炎发生率为11.60%。合并丙型肝炎组患者性别为男性、年龄段为青年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丙型肝炎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住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组男性、合并丙型肝炎、饮酒的例数显著高于未发生肝功能损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段、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合并丙型肝炎、饮酒均是引发肝功能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结核患者中合并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丙型肝炎者,除此之外肝功能损害的发生与患者性别、饮酒也有关。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分布特征 肝功能损害 肝功能检测 肺结核24
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未满足需求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满足病人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疗保健系统 多样化需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未满足需求 老年人83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DM慢性并发症之一,需有效治疗手段促进创面愈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DFU患者因创面组织血管生成受损、炎症反应异常、成纤维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增殖改变等,严重影响创面愈合。miRNA在生物体内表达高度保守稳定,是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的核心因子,可靶向调控影响DFU愈合的多种基因及信号转导分子表达。通过多种治疗方式调节相应miRNA表达,可能成为促进DFU愈合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 创面愈合 微小核糖核酸 炎症反应 糖尿病足溃疡 细胞迁移增殖3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外泌体中miR-122的表达。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d和7d的血液标本作为实验组,40例健康人群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收集血液标本后,进行血清分离,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外泌体中miR-122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miR-122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d血清外泌体中的miR-122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d血清外泌体中的miR-122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miR-12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发病后1d,miR-122ROC曲线下面积0.76(95%CI:0.66~0.86),最佳临界点为0.58,敏感性为70.00%,特异性为87.50%;发病后7d,miR-122ROC曲线下面积0.83(95%CI:0.75~0.91),最佳临界点为0.63,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87.5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1d和7d两个时间点miR-122的表达均增高,miR-122的表达水平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价值显著。
关键词: miR-122 临床病史 外泌体 实时定量PCR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6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生长抑制特异性转录本(GAS)5对帕金森病(PD)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用2.50mmol/L的MPP+处理SK-N-SH细胞24h建立PD模型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性,qRT-PCR检测MPP+处理的SK-N-SH细胞中miR-128和lncRNAGAS5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GAS5与miR-128的调控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MPP+可促进SK-N-SH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活性,提高细胞中GAS5含量(P<0.05),降低miR-128含量(P<0.05);抑制GAS5可提高MPP+处理的SK-N-SH细胞活性并抑制细胞凋亡;GAS5靶向负调控miR-128的表达;过表达miR-128可提高MPP+处理的SK-N-SH细胞活性并抑制细胞凋亡;抑制miR-128逆转了抑制GAS5对MPP+处理的SK-N-SH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结论LncRNAGAS5通过靶向miR-128提高MPP+处理后SK-N-SH细胞活性,抑制细胞凋亡。LncRNAGAS5可能是成为PD的分子靶点。
关键词: miR-128 SK-N-SH 帕金森症 生长抑制特异性转录本5 细胞凋亡 细胞活性121
目的探讨AMG9810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SD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PTP诱导SD大鼠建立PD动物模型,通过对大鼠进行水迷宫测试观察P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情况;随后再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AMG9810给药组,同样用水迷宫测试检测AMG9810对P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最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生化法测定各处理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水平,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水平的变化。结果MPTP诱导SD大鼠建立PD动物模型后,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表现在潜伏期显著增加(P<0.05),而有效滞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则明显降低(P<0.01);而经AMG9810治疗14d的PD大鼠,其学习记忆能力较未经治疗的PD模型大鼠显著改善;且经AMG9810处理后,给药组SOD活性较单纯MPTP处理组显著升高而MDA含量则显著降低;同时,活化Caspase3蛋白水平则较单纯MPTP处理组显著降低。结论AMG9810可能通过调控MPTP诱导的氧化应激水平而对其所致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起显著改善作用。
关键词: AMG9810 MPTP 学习能力 帕金森病 氧化应激46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年龄≥60岁住院患者194例,根据CSVD影像总负荷分为0分组51例,1分组54例,2分组27例,3分组29例,≥4分组33例。杓型血压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31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16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与CSVD相关性。结果各组杓型血压比例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患者CSVD评分及有CSVD影像表现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昼夜节律患者[1(1,3)分vs0(0,2)分,78.5%vs48.4%,P<0.01]。异常血压昼夜节律与CSVD影像总负荷呈正相关(P=0.00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491~9.657,P=0.005)。结论在老年人群中,CSVD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发生改变,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模式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便携式 发病机制 大脑小血管疾病 昼夜节律 血压 血压监测29
目的分析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老年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益赛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第12、24周后关节晨僵持续时间、双手握力、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及相关生化指标水平,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等,统计总有效率并记录不良反应发情况。结果实验组关节晨僵持续时间、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疼痛评分、ESR,RF、CRP、DAS28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RA患者,采用益赛普与甲氨蝶呤片联合应用可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临床疗效 甲氨蝶呤片 益赛普 类风湿关节炎(RA) 血清学49
目的探讨依帕列净调节糖尿病相关非编码RNA表达的机制。方法选取6周龄的T2DMSTZ模型小鼠,分成对照组和依帕列净组。依帕列净组小鼠通过饮食给药法,按照每天300mg/kg给予依帕列净治疗,连续给药12w。对照组小鼠给予相同饮食,但不含依帕列净。Western印迹法检测两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核转录因子(NF-κB)的蛋白表达。比较两组不同时间体重及血糖。qRT-PCR检测两组SGLT2、Lnc-P12792、MALAT1、KCNQOT1、miR-370mRNA表达。结果各时间点依帕列净组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依帕列净组SGLT2蛋白及mRNA显著降低,Lnc-P12792、MALAT1mRNA显著降低(P<0.05)。两组KCNQOT1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帕列净抑制SGLT2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miR-370表达从而介导SGLT2mRNA的降解并抑制其蛋白表达。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LncRNA miR-370 SGLT2 依帕列净28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多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和最终结局。IPF的特征性的病理改变类型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蜂窝样、网格状间质性纤维化样改变。IPF的本质是一类进行性加重、肺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可逆性损坏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IPF多好发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极为隐匿,病情一般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逐渐下降,最终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IPF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IPF的治疗手段非常局限且疗效欠佳,预后较差。IPF已然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综述文献发现,近些年来,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来治疗IPF,中医和西医对IPF的治疗研究均有了新进展,增加了治疗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西医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纤维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如吸氧和佩戴呼吸机、肺移植)。中医药治疗IPF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单味中药(黄芪、丹参、大黄)、中药复合方剂(益肺散结方、芪术肺纤汤、升陷汤、补阳还五汤、补肾通络方、麦门冬汤)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艾灸、拔罐、预防治疗、改善周围环境、肺功能训练、心理调节、食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特发性肺纤维化 研究进展 肺功能 药物治疗150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注射康柏西普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及房水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康柏西普对DME患者黄斑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12/2020-12就诊于我院眼科的DME患者10例11眼作为DME组,收集15例无全身系统疾病和眼底疾病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白内障组以及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视力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DME组均行每月1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总计6次治疗方案。对比对照组与DME患者术前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PSCP)、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长度密度(VSCP)、中心凹无血管灌注区(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使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白内障组与DME组患者术前房水因子,对比两组房水因子的差异以及DME组总计6次注射康柏西普后VSCP、PSCP、FAZ、CMT、BCVA和房水因子变化。结果:术前DME组与对照组之间PSCP、VSCP、FAZ面积、BCVA、CMT均有差异(P<0.01);术前DME组与白内障组房水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均有差异(P<0.001);注射康柏西普5moDME组PCSP、BCVA均较术前提升,CMT较术前减小(均P<0.05);DME组房水中ANGPTL4、VEGF、IL-6浓度较基线明显下降(均P<0.05)。DME组患者于注射康柏西普1mo时PSCP改善、BCVA提升以及CMT下降最明显;注射康柏西普1mo时房水中ANGPTL4、VEGF及IL-6浓度下降最明显。房水中VEGF与CMT变化的绝对值呈正相关。结论:DME患者注射康柏西普能改善视网膜缺血,降低房水中VEGF及相关因子浓度,有效改善BCVA,减轻黄斑水肿。
关键词: OCTA 康柏西普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细胞因子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灌注区35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可以长期隐匿存在,直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猝死。如何有效利用影像方法监测As发生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和纳米医学在As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已成为一大热点。本文对纳米医学和分子影像技术在As疾病中的诊断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分子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诊断 纳米医学 纳米探针34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生的相关核心基因并分析其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利用多种算法分析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构建加权共表达网络及蛋白互作网络,鉴定核心基因,挖掘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并利用外部数据集验证核心基因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筛选出35个差异基因和包含114个基因的核心模块。其中,F13A1、VSIG4、CD163、RNASE2及LYVE1被鉴定为核心基因。DCM组织与健康心肌中的记忆B细胞、浆细胞、Tregs细胞、活化NK细胞、M2型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筛选出的5个核心基因和6种免疫细胞可能参与了DCM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免疫浸润 扩张型心肌病 核心基因 生物信息学57
目的研究艾司洛尔联合参附注射液抑制交感风暴的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于该院住院期间发生交感风暴的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以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观察组则给予常规治疗及艾司洛尔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压、心率、电复律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38%,高于对照组的34.38%(P<0.05);治疗组电复律次数少于对照组,低血压、心功能恶化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洛尔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交感风暴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交感风暴 参附注射液 心律失常 胺碘酮 艾司洛尔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156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1.370
400-888-8888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